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反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他”

□ 侯莎莎

近期,校园欺凌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效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还离不开教育机构的主动履职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欺凌者的心理特点值得深究:他们或许在家庭或社交环境中缺乏被认可和关注,转而通过欺凌他人来寻求控制感和存在感。“旁观者效应”也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欺凌者一是缺乏对生命、人格的尊重,二是对法律无知无感无畏,缺少对公序良俗的敬畏之心。对于欺凌他人者,要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纪律处分、法律处罚,触及灵魂、惩前毖后、警戒他人。只有让欺凌他人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让更多学生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于被欺凌者而言,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至关重要。要鼓励被欺凌者及时寻求帮助,告诉老师、家长自己的遭遇,学习自我保护技能。然而,个体的应对能力毕竟有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保护与支持不可或缺。

杜绝校园欺凌,学校必须筑牢“防火墙”,积极预防、制止学生欺凌行为。要梳理、排查校园欺凌事件,早发现早介入,以“零容忍”的态度杜绝欺凌事件发生。要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和人格教育,尤其要上好法治教育课程。学校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深究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排在首位。家长疏于管教,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动辄吵架、冷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打、骂、吼孩子等,都会使孩子形成心理和人格的缺陷,变得自私、冷漠,对他人缺乏同情和理解,极易诱发欺凌行为。家庭教育尤其要注重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正面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对于受欺凌孩子的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教会孩子辨别攻击性言行;教导孩子遭受欺凌时坚定说“不”,并积极寻求父母、老师甚至警方的帮助。

在社会层面,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大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的共鸣与行动,共同关注校园安全。

校园欺凌是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共防共治校园欺凌,为孩子们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

2024-03-2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7627.html 1 反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