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从博陵到绵山

——清明、寒食与聊城的渊源

□ 郑天华

博陵,位于聊城市茌平区肖庄镇与贾寨镇交界处,古属齐地,曾是齐博陵邑及秦汉以来的博平县故城驻地。这里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相对高度不到50米,土丘静卧,看上去是个略高出平地的慢坡。

绵山,又名介山,属太岳山脉,地处汾河之阴的山西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山绵延百里,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在千米以上,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

一方陶片瓦砾遍地的小丘,一座巍峨壮观的大山,无论是从外形、气势去看,还是以名气、地位来比,似乎都不可相提并论。

然而,就是在这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土丘和那颇惹人注目的大山之间,搭起了一座天地大舞台,上演了一出既波澜壮阔,又起伏曲折的历史大戏。这出戏的高潮在绵山,但序幕却是从博陵徐徐拉开的。

这出大戏的主角是晋文公重耳和堪称古代“道德模范”的介子推。

重耳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他在“围追堵截”中最终成就了霸业。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设毒计害死太子申生。重耳为避祸害出走,其间备受磨难,跟随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陆续各奔前程,身边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在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中,就有介子推。重耳逃难至狄国后,又遭晋惠公差人追杀。公元前645年,重耳逃到了齐国。

对于这一段史实,既有民间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也有《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国语·晋语》《史记·晋世家》等典籍记载。

“重耳自狄适齐”后的避难地就是时为齐国西部重镇、后来成为博平县治所的博陵。齐桓公并未拿重耳当“难民”,而是以礼相待,大摆筵席为他接风,并让齐姜嫁给重耳,又送给他20辆车、80匹马和足够多的房子。不仅如此,齐桓公还在博陵城南建台供其遥望故国,后人称此台为“望晋台”“晋台”,“晋台晚照”成为博平古八景之一。

《水经注》载:“漯水又东北经博平县故城南,城内有层台秀上。”万历《东昌府志·古迹》载:“晋台,在博平旧县”,重耳“留齐五岁,筑台以望故国,故名”。乾隆初年的《山东通志·博平》载:“晋文公台,在县境,传晋公子重耳自狄奔齐五年复归晋,以此驻迹处也,世称晋台。”这些都是重耳避难博陵邑和博陵史有晋台的有力佐证。

北宋景祐年间,博平县治因宋辽战乱迁至宽河(今茌平区博平镇),遗址废弃,人称“旧城顶”“旧城”。“旧城顶”的西南,有一远小于“旧城”而独立突兀的土台,民间称其为“小旧城”“小旧城顶”,似与史志中关于晋台的记载作了相互诠释。

这出历史大戏可谓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又峰回路转,其中一场重头戏是重耳危难之际介子推的“割股奉君”。

重耳为避晋惠公的追杀自狄适齐,惶惶如惊弓之鸟,一路狂奔,即使饥渴劳困,也无馋肉之心。而在齐五年,锦衣玉食,美女香车,已使这逃难而来的“贵”公子胸无远志,乐不思晋。传说,晓大义的齐姜与臣子合谋将其灌醉,抬到车上,又是一路狂奔而去。然安享五年清福的重耳,一醉醒来后不仅咽不下野菜山果,也吃不进粗茶淡饭了。臣子们乘重耳酒醉之际离开博陵时并未做好路途中的相应准备,眼见重耳饿晕过去,一个个束手无策。这时,介子推毅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递给重耳吃,以偿自己“顺天命辅君复国”的夙愿,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火烧绵山”和“死不受禄”。

时运开始向重耳倾斜。被迫流亡、受尽屈辱又被“逼”回国的重耳经受十九年磨难之后终于登上了君主宝座,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对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而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他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记起旧事,心中有愧,立即差人去请,但不愿与那些邀功请赏之人同朝为伍的介子推拒之不来。晋文公无奈亲自去请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烧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只见介子推母子相抱已死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树洞里。据传,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番,然后安葬,发现介子推脊梁倚堵的后面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郑重地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烟火,只吃寒食。

百姓也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寒食”,大家一起禁烟火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并称之为“子推燕”。有的地方还以在门口插柳、头戴柳圈、吹柳哨等方式表示怀念。

因寒食与清明相连,茌平素有“过了寒食是清明”和“过了清明是寒食”两种说法,后来民间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为一体,形成了怀亲念祖、祭奠亡魂、踏青游春的习俗。从博陵到绵山,在重耳和介子推的往返之间,链接了一个民俗节日发生发展的漫长里程。

如今,绵山被誉为“清明节”的发源地,每年都举行盛大节会。然而,没有博陵避难时的“割股啖君”,就没有“死不受禄”时的“火烧绵山”,被沉醉于高潮迭起的历史大戏剧情中的观众所忽略的博陵,可是“发源地”的“发源地”呀。

2024-04-03 ——清明、寒食与聊城的渊源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8216.html 1 从博陵到绵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