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寄哀思
◎ 赵妹芳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又是一年清明至,清风折柳寄哀思。我们兄妹手捧鲜花,来到母亲坟前祭奠。两年了,母亲好像从未离开我们,一幕幕温暖的画面至今镌刻在我的脑海中,不能忘却。
我5岁那年,我们还住着土坯房,吃着地瓜干、窝窝头。那时,只有逢年过节,我们才能吃到白面馒头。晚上照明用蜡烛或者煤油灯,就是在这样的微光下,母亲纺花织布,做针线活。
那一年,母亲带着我,第一次坐上公共汽车,去了胶东的姨妈家。姨父是空军,他们住在一栋二层小楼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亮堂的楼房。晚上,房间内灯火通明,房顶上的电灯像太阳一样明亮,表哥们在一楼的“石灰滑梯”上欢快地玩耍。窗外,一列火车轰隆隆地驶过,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火车,我闻声望去,兴奋极了。当时,在我们村,能见到的只有自行车。
姨妈家的厨房内,松软白嫩的大米饭清香扑鼻。我这才知道,我们用来煮汤的大米还可以做成白米饭。是母亲带我见识到如此美妙的生活,这一幅幅画面牢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成长路上不断追求的光亮。
6岁那年,我该上小学了。虽说是个女孩,我却像男孩一样,爬树、翻墙、上房顶……俨然是个疯孩子。我不愿意因为上学失去“自由”,从没动手打过我的母亲,高高地举起了扫帚:“不去上学,像我一样不识字吗?算个数也不会!”面对即将到来的“暴力”击打,我撒腿就跑,躲到前院大娘的身后。母亲不依不饶,紧追不舍。在母亲的“威逼”下,我走进了村里简陋的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涯,也走向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我7岁那年,家里来了一位亲戚,母亲让我去后院婶子家借一碗白面,烙饼招待亲戚,等到家里有白面时再归还。母亲还白面时总是把碗装得满满的,比借来时的量还要多。遇到老弱病残进门乞讨,母亲就分给他们一些干粮,没有干粮就给他们一角钱,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我学会了回馈和感恩,懂得了助人为乐。
家中农活多,周末,母亲总是督促我们下地干活。抢收麦子、拔玉米苗、喷洒农药……体验到农民的辛劳后,我便在心中定下了跳出“农门”的目标。我们刻苦学习,如母亲所愿,个个跳出了“农门”。
如今,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尽职尽责,善良宽厚,上孝长辈,下教子女,传承着母亲的精神。
失去就意味着永远的伤痛,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我们无法阻止所爱之人的离去,我们需要学会接受他们离去的现实,并继续用心生活。
心中的思念铺展开来,延展出一条“繁花似锦”的路,春之嫣然,夏之微风,秋之硕果,冬之暖阳,有温和坚定的步伐,有我们幸福的模样和母亲灿烂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