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给家长寄成绩单并非“托育”行为
□ 张英东
“大学生都已成年,成绩有必要告诉家长吗?”近日,有关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期末寄成绩单给家长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应该把大学生看作“大人”还是“孩子”。
有网友吐槽:“万万没想到,读大学了还跟小学生一样担心爸妈看到成绩单。”持这种观点的网友认为,高校给家长寄成绩单把大学生的“童年”延长了,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的成长空间。
笔者认为,把高校给家长寄成绩单的做法看成一种“托育”行为,是狭隘的、不成熟的。能够坦然接受学校给父母看自己的成绩单,恰恰是大学生真正走向独立、成熟的一种证明。
无论成绩单上的数字好看与否,家长是褒扬还是批评,都应当坦然面对。假如在学习期间太过放松,等到结果出来时却羞于见“江东父老”,何尝不是一种不成熟、不独立的表现呢?
标榜独立,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行动上证明自己。“我已经长大成年了”“成绩单是我的个人隐私”,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证明一个人真正的精神成长。当一份成绩单寄到父母手中,不去逃避、掩饰,而是认真地给父母分析,让父母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比单纯反对给父母寄成绩单要成熟得多。
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逐渐摆脱对父母依赖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做什么都不需要和父母商量、都不用让父母知晓。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也要把握好尺度,应该把成绩单当作了解孩子的“窗口”,而非过分丈量孩子“长短”的“尺子”。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独立空间,也需要关心和指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独立的自我判断能力,不妨从家长和孩子都坦然接受一份高校寄来的成绩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