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高考
○ 刘爱新
1990年7月,我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高考。
那时候,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城里人不用做繁重的农活儿,每月拿着粮本购买大米、白面、食用油等必需品。在农村人眼里,城镇户口是那么高不可攀,而高考就是实现农转非的途径之一。
我从小就对学习感兴趣,成绩也比较好,家人都对我考上大学抱有希望。那时大学招生人数少,我们冠县每年考上专科、本科的学生加起来不超过100人。在我之前,我们村几十年来通过考试跳出农门的人寥寥无几,特别是我们刘姓家族,还没听说过有谁考上大学,我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
高考前的紧张复习开始了。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争取做到早睡早起。虽然说学校为照顾高三学生,晚上可以晚一点儿熄灯,可我从不熬得太晚。我心里有个粗浅的认识,觉得只有晚上休息好,第二天才会更有精神学习,所以,每天晚上,我都是按时回宿舍休息的学生之一。
高考前进行了好几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稳定在全班七八名,这样的成绩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有,但不是太大。不过我也没有太多的焦虑,假如今年考不上,就复课一年。再说,班里只能考上几个学生,考不上的占大多数,所以即使考不上也不算太丢人。我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我们那时是高考前填报志愿,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高考时发挥得怎么样,只能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预估着报。学校给每名同学发了一本填报志愿指导书,上面列明了各个院校的招生专业、人数。开始大家如读天书,因为那时信息闭塞,不要说上网,连报纸都很少看,很多大学和专业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说,更不知道其办学水平和就业前景如何。好在,除了填报志愿指导书,还有一份各大学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一览表作为参考。因为感觉当年被录取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在填报志愿时,我也没太上心,随意填了几所学校。
高考前三天,学校要准备考场,也为了让我们放松一下,就给我们放了假。班主任李梓祥老师没忘给我们做思想工作,他说,考试这几天大家都别亏待自己,想吃点什么就买点什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
高考正式开始了。那时的高考是在7月7日—9日这三天。我学的理科,语文、数学满分120分,英语、物理、化学、政治满分100分,生物70分,英语只有笔试,没有听力。考试时,我没有太紧张,也没感觉到题目太难。因为知道自己平时数学、物理成绩差,这两科最后的几道大题估计做不出来,所以做数学、物理最后几道大题时,我没费太多脑筋,只用心把前面一些题做完了。
考试成绩要七月二十几号出来,得自己去班主任那里领成绩单。如果被录取了,通知书也会寄到班主任那里,不像现在直接快递到家。我去李老师家时,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自己考的成绩不理想。果然,他一边把成绩单递给我,一边对我说,今年初定的录取分数线是486分,你考了475分,不过每年录取工作快结束时,会有一次降分机会,你的成绩还有点希望。你可以做两手准备,先去复课班报上名,能录取就走,不能录取就复课,争取明年考一个好点的学校。
正如李老师所说,8月底,果然降低了录取分数线,我被聊城师范学院地理系录取。紧接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都替我高兴。父亲帮我办好了入学手续,我顺利进入大学学习。
后来听说,那一年冠县只有48名同学通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