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投莛子

□ 张艳平

端午过后,麦收工作逐渐收尾,只有村里零星的几位老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投莛子。

说起来,我已经有许多年不曾见过投莛子的了,突见同事拍的一张她母亲投莛子的照片,让我仿佛回到了那满场麦糠飞扬、顶着太阳倚坐在麦秸垛旁投莛子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掐辫子是农村妇女、老人为数不多的经济来源,所以每年麦收,家里的女性都异常忙碌,她们一边跟着忙麦场的活计,一边还要备好一年掐辫子所需要的莛子。

从麦子到莛子需要好几遍工序。首先便是麦穗的脱粒,把割好的麦子,捋顺成一把一把的,在石磙上用人力反复捶打脱粒,这种方法比较慢,又费力气。后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制造出简易的脱粒机,在旧时浇地用的柴油机的小轮上放一根木棍,木棍上钉上钉子,凸出来三厘米,用手拿着麦子,麦穗放在木棍上,柴油机转动,麦糠和麦粒分离脱落,剩下的麦秸秆,用草绳捆成一捆,叠罗汉似的堆满屋子。

那时,奶奶和母亲忙着合垛,而我就倚坐在合好的麦秸垛旁边,被安排从麦秸垛里挑能用的麦秸秆,直接用手指和指甲掐着麦秸秆处的关节,轻轻一折便把莛子从叶子的包裹中抽离。刚开始,我还干得津津有味,但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坐不住了,偷偷溜出去,到别人家的麦场里溜达一圈儿,大概率能收获一根冰棍,或者几个桃子。

麦收过后,才算正式开始了投莛子的工序,这是个极其重要的步骤,因为辫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莛子的好坏。麦秸秆最下面的一节大都不能用,挨着麦穗的一节是最好的,又细又长,中间的则要看情况,好的留下来,不好的就舍弃。那些能干、节省的人,在最下面的一节里也能挑出来能用的麦秸秆。图快的人左胳膊直接抱起一把麦秸,用专门的工具刷刷地去除叶子,剩下一根根光秃秃的麦秸秆。仔细一点的人会先归拢好麦秸,攥一小把在手里弄,这样剔出的秸秆干净,没有杂叶子,然后用手指把秸秆从关节处掐断。得到的莛子粗的放在一起,细的放一起,因为莛子的粗细直接影响辫子的出售价格。

自从割麦子实现了全自动化,解放了劳动力,麦秸也都被打碎,不能再出莛子了。当时奶奶总是嘱咐父亲,给她留一小块地的麦子,她要掐辫子用。后来,奶奶年纪大了,加上掐辫子也卖不了多少钱,便没再投过莛子。

但是,在今天看起来不怎么值钱的东西,当年却是家家户户油盐酱醋的来源,是孩子一年半载添置一件新衣的殷殷期盼,是那个年代独有的技艺传承,是承载了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本版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

2024-07-1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4449.html 1 投莛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