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一城湖·文韵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赊小鸡

○高明久

小时候,每到春天,我就能听到街上的吆喝声:“小鸡吆——买小鸡了!”

每到这时,我总会跑出去看吆喝人,那人的自行车后座两边驮着两个大筐,每个筐分成几层,每层里放着许多毛茸茸的小鸡。

不大会儿,老太太、小媳妇陆续出来问价。

卖鸡人回答得干脆利落:“还是老官价。”老官价,意思就是和以往一样的价格。

现钱买一个价;春天赊,秋后还钱一个价;自己逮一个价;公母搭配,卖小鸡的人逮一个价。

那时,农村生活不富裕,不少人家靠养几只母鸡下蛋,攒点儿现钱。那个时候,我常听到“鸡蛋换盐,两不找钱”的说法。

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老百姓手里没钱,还想买小鸡,怎么办?于是就有了赊小鸡的办法,但要比现钱买贵些。

自己逮和卖鸡人逮的价格怎么又不一样?过去,买小鸡主要是养母鸡下蛋,但小鸡有公有母,自己逮不准就会公鸡多母鸡少,达不到养鸡的目的。

说到这,我想起来一个笑话。街上有一位大嫂,结婚后一连生了三个闺女。可是,她每年赊小鸡的时候,总想少花钱自己逮。结果,年年养一窝大公鸡。她的丈夫脾气不好,把她骂个狗血喷头。

那年头,每户基本上养十只左右小鸡,正常情况需要七八只母鸡、两三只公鸡。一般人不能准确地判断小鸡的公母,所以,有些人家就让卖鸡人逮,十只小鸡中,若公鸡超过三只,秋后不给钱。卖鸡人有经验,能准确判断小鸡的公母。

因此,就出现了自己逮和卖鸡人逮不一样的价格。

我家例外,一般都是父亲去买小鸡。卖小鸡的人看到有人买小鸡,就用围子在地上围个圆圈,把小鸡放进去让人们挑选。父亲每次挑的和卖鸡人逮的结果差不多,母鸡多公鸡少。

我不解地望着父亲。

父亲告诉我,逮小鸡别拣个头大、高昂着头、胡蹦乱跳的,这样的大多是公鸡,也别拣最赖的,不容易成活。个头不是太大、有精神的,这样的大多是母鸡。

小鸡挑好了,母亲兜起自己的“大襟”,将小鸡放在怀里,小心翼翼地带回家。卖小鸡的人问清楚买方名字,查清小鸡的个数,记在“算术演草本”上,小鸡就算赊下了。

母亲回到家,把小鸡放进钻有小孔、底部铺有麦秸的纸箱子里,以防猫或者老鼠咬伤它们。

这时,母亲既不让小鸡喝水,也不给它们喂食。一天后,等小鸡的肠道排空了,母亲才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米拿出来,喂养小鸡。

秋后,卖小鸡的人来了,在大街上吆喝几声,一传十十传百。买小鸡的人家纷纷出来算账还钱,没有赖账的,没有欺骗成活率的,有一是一,有二是二,靠的就是诚信。

2024-07-2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4626.html 1 赊小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