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换西瓜

□ 李永保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阳谷县十五里园公社(今十五里园镇)东部的一个小村庄,我们村南一公里处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长堤,当地人叫它金堤。金堤把这方大地分为两块区域,堤北称为“上堤”,堤南称为“下堤”。

堤南是河南省台前县地界,堤北为山东省阳谷县地界,堤南有山东人的地,堤北有河南人的亲戚。堤南的土地是沙地,透水性好,适宜种植西瓜、花生和地瓜等作物;堤北以淤地为主,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

过了麦收大忙,小麦晒干、入囤,炎热的夏季就到来了。中午,乡亲们顶着烈日回家来,干了一晌农活儿,早已是口干舌燥。这时候,鲜红中带着沙瓤,香甜可口的大西瓜就成为人们解渴的首选。大街上的树荫下停着两三辆西瓜车,等着人们来换西瓜。他们是“下堤”的换瓜人,大约两个小时前就赶着牛车翻过金堤,来到这里。看到下地干活儿的人陆续回家,换西瓜的人就大声吆喝:“换西瓜啦!用麦子换西瓜啦!”听到换西瓜人的吆喝声,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瓜车旁。

其实,瓜车旁边早已围满了孩子们,一个个绿油油圆滚滚的大西瓜,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换瓜人笑眯眯地看着越围越多的孩子,丝毫没有嫌弃、驱赶的意思。起初孩子们有些胆怯,后来胆子大了,点评起西瓜的大小,谈论着曾经吃过的西瓜。换瓜人依旧笑眯眯的,任由孩子们抚摸西瓜,有的孩子甚至占下了一个西瓜,不让别人和他争。

大人们走出家门,来到瓜车旁,并不着急换西瓜,即使孩子纠缠,也不走过去挑西瓜,只是与换瓜人闲聊,或与其他人闲拉呱儿。瓜车旁的人越聚越多,终于有位老人询问西瓜的价格了。换瓜人笑着说:“大爷,一斤麦子二斤瓜。”老人说:“西瓜不孬,价也不孬。”这时有人帮腔说:“就是贵了点,一斤麦子二斤半瓜吧。”换瓜人脸色变了一下,随即平静下来,急忙说:“不行,哪有这样的价格啊!”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讲定了价格。我记得,最初换西瓜,一斤麦子换二斤半瓜,后来换二斤二三两瓜,再后来变成换二斤瓜。

人们开始挑西瓜,满满一车西瓜,有大有小,大的有十七八斤,小的也有十一二斤。家里人多的挑大的,家里人少的就挑小的。第一个挑瓜的往往是位老人,只见他,拍拍这个,敲敲那个。选中了瓜,就用一只手托起来,另一只手在瓜上面轻轻地拍。后来我才知道,挑西瓜时,一手托着西瓜,另一只手在瓜上面轻拍,下面手心里会感到一拱一拱的。老人边拍边听西瓜的响声,感觉到西瓜拱手明显,判断这个瓜熟了,就说:“这个瓜‘过手’了。”往往老人挑完自己家的,再替年轻人挑,挑好了,年轻人一番感谢,满面笑容抱着西瓜回家去。你挑两个,我挑两个,也有挑一个的,不大会儿,满车的西瓜就少了许多。西瓜挑好了,换瓜人拿出杆秤,一份一份称好,再用铅笔头把西瓜斤数记在小本子上。

大人们搬着西瓜在前面走,孩子们跟在后面,兴冲冲地回家去。从水井里压出一桶水,把西瓜放在水桶里泡着,用这种方法给西瓜降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孩子的一再催促下,爸爸或者爷爷拿出切菜刀,从西瓜中间切开,然后再切成一条又一条。顿时,西瓜的香甜味扑鼻而来。孩子们早已急不可耐,捧起一条鲜红瓤的西瓜,大口大口啃起来。不一会儿,一条条鲜红的西瓜就变成了一堆西瓜皮。

吃完西瓜,用瓢从袋子里舀出麦子,称好,背着去还西瓜账。还有人一手背着麦子,一手拿着条西瓜,边走边啃,引起人们一阵善意的笑声。换瓜人这时候眉开眼笑,把一份份麦子称好,勾掉账,再倒进自己的袋子里,不一会儿就有两袋子麦子立在瓜车边。车里的西瓜越来越少,车边的麦子又添了两袋,换西瓜的人心里美滋滋的。

下半晌,最后一个西瓜也被换走了。换瓜人把一袋袋麦子放到地排车上,套上牛,心满意足地拉着麦子,赶着牛车翻过金堤,回家了。

进入21世纪,换西瓜的越来越少了,再后来,再也看不到换西瓜的车子了,人们都用钱买西瓜。如今,大多数人买西瓜用扫码付款的方式,现金也不用了,付现金的往往是年龄大的人。可是,那年、那月、那西瓜,那笑眯眯的换瓜人在我的记忆里,依旧那样亲切。

2024-07-2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4851.html 1 换西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