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读《缘缘堂随笔》

○ 庞洪锋

我最早知道丰子恺,是念高中的时候。教语文的崔老师说,有个叫丰子恺的,文章写得好,质朴、清新、富有哲理。他还会画画,他的画富有童趣,还能反映社会现实。这让我很是好奇,又很敬佩。但当时,很多一般的书籍我们都无法看到,更不要说大师的作品。

一天放学后,我正要回家,崔老师叫住我,让我去他的办公室。到了办公室,崔老师拿出一本书给我。我接过一看,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孩,骑在一把蒲扇上,手里还拿着一把蒲扇,让人忍俊不禁。我又仔细一看,原来是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我十分激动,拿走书时连谢谢都忘了说。看书时,我把好词好句都随手抄在了本子上,几乎抄了一晚上,第二天手都伸不直了。从此,我记住了丰子恺这个名字。

读了《缘缘堂随笔》以后,崔老师说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我也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变化。

许多年后,我又从海源阁图书馆借了《缘缘堂随笔》。重新捧起这本书时,我感到很亲切,不禁想起了崔老师。我一篇篇地细读,多了些情愫在其间。

新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由海豚出版社出版,共50篇文章,32篇写于1949年之前,曾刊载于《小说月报》《文学周刊》《中学生》《良友》等刊物。我发现,其中32篇的标题在3个字以内,最多的不超过8个字,可见丰子恺很注重标题,力求精练。我就不太在意标题,觉得无关紧要,只要文字好就行了。但标题都做不到精练,文字能好到哪儿去?崔老师说过,标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第一篇文章是《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丰子恺是喝酒的,喝老酒,喝不多,三杯。丰子恺也有不想看书的时候,也不想睡觉。那么,他无聊时做些什么呢?捉个四岁小孩子,让他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小孩子是喜欢自己玩玩闹闹的,不乐意陪大人玩,丰子恺这个“捉”字,用得妙!四岁,也是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的,孩子太大了,不太好捉,太小,又捉不得。“捉”住了,就和孩子对话:“你最喜欢什么事?”孩子“仰起头一想”,才率然地回答:“逃难。”窃以为,引出下面的回答才是丰子恺真正的意图所在。就是想提醒读者注意,这个孩子说的答案,不仅让“我”吃一惊,也会让你吃一惊的。孩子的回答,会吸引读者往下读,他一定会纳闷,这个孩子为什么喜欢逃难呢?这样,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暗暗佩服大师的高明。大师就是大师,在不动声色之中,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我想,假如我也写这样的文章,会怎样开头呢?或许会先议论一番,讲些道理,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或许会说说逃难的人如何悲苦,如何吃了上顿没下顿,如何妻离子散,如何以泪洗面,等等。写得差不多了,再把孩子说的摆出来,让读者大吃一惊。可读者能吃惊吗?读到这里,我意识到,这就是我同大师之间的差距吧。

这个四岁的孩子叫华瞻。接下来,华瞻的对话,虽然出人预料,却合情合理,符合一个四岁孩子的思维。他说,逃难,可以和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接下来,丰子恺描述了大家听到炮声响后躲避到妇孺救济会时的惊慌失措。孩子们看到妇孺救济会里面的花园、假山、亭台、曲栏、长廊后,“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等到大人们发现,他们所处的地方也不是安全地带后,立刻把小孩子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这里,丰子恺又用了一个“捉”字,读者会想象到,大人们很着急,但小孩子是不管大人着急不着急的,照样快乐,他们是不愿意走的,大人只好“捉”了。此外,一个“装”字也很形象。

读丰子恺的文字,脑海中会有画面感。他用笔带领我们发现最平凡的生活里那些美好的地方,无论读者身处何种境界,总能激发内心对美好的向往。

2024-09-0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6876.html 1 读《缘缘堂随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