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悲伤的人
本报记者 鞠圣娇
“你这种情况,我能理解……”“别难过了,注意身体……”当亲朋好友陷入悲伤,我们都会主动安慰,但这种安慰有时不仅没用,还会带来埋怨。为何会这样?2月24日,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张文澎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安慰方式不对。
张文澎说,我们会为失去亲人、感情破裂、丧失机会而感到悲伤,而悲伤情绪会给我们带来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痛苦,如影响睡眠、食欲或导致疼痛,使记忆力衰退、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等,还会导致焦虑,让身体进入防御状态。
错误的安慰,会加剧他人正在承受的痛苦,也会让我们因“多此一举”而沮丧。如当我们说出“我能理解,我也……”后,还会向他人讲述自己的悲痛经历,表达同情和理解,但悲伤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不能被比较。这不是真正的共情,会让别人觉得我们是在借他的痛苦满足倾诉欲望。有时,我们会说“别难过了”,这是在试图消除他人的痛苦,忽视或贬低了他人的悲痛。有时,我们会说“经历了……你才会变得更强大”,这看似是在鼓励对方,但会让对方觉得在经历痛苦之前,他不够强大,需要痛苦才能成长,这也是无意中在评判和羞辱对方。
什么样的安慰是有效的呢?张文澎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承认悲伤的存在,陪伴在亲朋身边,给他们痛苦的空间,让他们能释放痛苦。作为安慰者,我们只需要出现、倾听、顺其自然。
张文澎给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不要比较悲伤,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经历,让对方倾诉来释放情绪。第二,不要说恭维的话,无须提醒他们坚强,因为悲伤不是意志力不足造成的。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们会一直陪伴,他可以崩溃、失态、无所顾忌。第三,不要鼓励悲伤的人对现阶段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恩,承认现状会更有效。第四,不要盲目给出建议,此时的建议犹如居高临下的说教,我们应该相信对方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照顾自己。
张文澎说,安慰他人的目的是提供支持,这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认为有帮助的做法和好奇心。如何评价安慰他人是否成功,不能以“对方看起来不痛苦、不需要安慰”为标准,而是让对方感到被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