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缸
□ 刘爱新
准确地说,20世纪80年代前的农村家庭是没有油缸的,有的只是油罐子。每家每年从生产队只能分到数量很少的食用油,人口多的分到七八斤,人口少的只能分到三四斤,一两个油罐子就可以装得下。
这么少的食用油当然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一方面能省就省,能不炒菜就不炒菜,一日三餐主要吃老咸菜;另一方面想各种办法增加食用油的数量,比较常见的是熬制猪油。买来几斤猪板油,放在锅里熬,熬好后把油盛在罐子里,每次炒菜时放上一些。熬油时剩下的油渣十分好吃,又香又酥,是那个年代难得的美味。
由于那时候人们普遍缺少油水,对肥肉有着天然的喜欢,肥肉的价格比瘦肉要贵一些,卖得也更快一些。农村宴席上的肥肉一般都是最先吃完,就连剩下的肉汤也会被蘸着馒头吃掉。更有些疼爱孙子孙女的爷爷奶奶们,自己不舍得吃,把几片肥肉夹在馒头里带回家,看到孙子孙女狼吞虎咽地吃下肚,感觉比自己吃了还高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广大农民响应国家号召,大面积种植棉花,国家按交售棉花的数量返还食用油,每家少则几十斤,多的一二百斤。我记得,我家每年都能分到100斤左右的食用油,盛在两口大油缸里。全家人看着家里满满两缸油,心里简直乐开了花。特别是我奶奶,她一会儿掀开这口油缸看看,一会儿又掀开那口油缸看看,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地对我们说:“我长这么大还没见到过家里有这么多油呢,这得什么时候吃完啊!”
食用油多了,人们吃起来也不那么吝啬了,原来炒菜最多放半勺油,现在根据个人口味随意添加。一些以前想吃却因为费油而不舍得吃的食物开始隆重登场,如炸丸子、炸藕盒、烧茄子等。农村的胡同里经常飘出各种油炸食品的香味。
后来,由于病虫害等原因,人们不再大规模种植棉花,以前的油缸没了用场。由于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的食用油消费并没有受到影响,超市里的桶装油成了人们的首选。看到家里的食用油快用完了,随手就从超市拎一桶回家。
曾经带给人们无限欢喜的油缸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