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棒子
□ 张福禄
秋高天气爽,农家丰收忙;棒子黄澄澄,田野笑声朗。进入秋天,广袤无垠的田野又铺展开巨幅丰收画卷。
我的老家在阳谷县,乡亲们都管玉米叫“棒子”,收玉米的过程叫“砍棒子”,而玉米穗则称为“棒子头”,这或许是鲁西地区对玉米的统一称呼。如今,又到秋收之时,我不由得想起几十年前砍棒子的往事。
秋天,是棒子收获的季节。乡亲们来到地头儿,剥开发黄的棒子皮,看到里面黄澄澄油光发亮的玉米粒,用手指甲一掐,然后再抠下一粒放在嘴里一嚼,高兴地说,可以砍棒子了!
于是,村里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秋收,扳子、地排车、篮子等,都要查看一遍,该维修的维修,该更换的更换。这里面,最先上场的是扳子。头长约0.2米,后头有圆形柄窟,安装长0.6米左右的木手柄。它的主要作用是收割棒子或刨坑点种,因此秋收前要检查它的手柄安装是否牢固、刃部是否锋利。如果生锈了,就在磨镰石上来回蹭几下,这样砍棒子省力、效率高。
砍棒子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砍棒子要弓腰压背,双腿叉开,把几棵棒子秸用一只胳膊一揽一夹,另一只胳膊挥起扳子朝它们根部砍去。随着“咔嚓咔嚓”声,一棵棵棒子秸被砍下来,放在田垄中。就这样一直砍下去,直到一块地的棒子全部被砍倒。
秋收中,是不让孩子们动扳子的,主要是为了安全。我小时候好奇心强,在大人们休息的时候,就去偷偷体验了一下。我一手抓住棒子秸,一手抡起扳子朝着秸秆的根部砍去。初次砍棒子,我有些害怕,头不是砍到土中就是离棒子秸根部太远,而且有些棒子秸的根部比较粗壮,往往要砍两三下才能勉强砍倒一棵。直到砍倒几棵,我才慢慢体会到扳子要和地面保持二三十度的夹角,紧靠棒子秸根部的地皮,入土要适中,才容易将棒子秸砍倒,而且带的土少。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砍棒子看着挺容易实际是个苦力活。我的手背被棒子叶划破了,脸上也被棒子叶划得疼痛难忍,汗水流到眼睛里更是火辣辣地疼。这让我切实体会到丰收的喜悦中包含了太多的汗水和辛苦。
那些年,砍棒子都是秸秆上带着棒子头的。前面的人砍倒棒子秸,后面有人在棒子秸上掰棒子。人们蹲在棒子秸上,将棒子一个个掰下来,扔成一溜儿。掰完一块地的棒子后,还要站在棒子秸上用脚踩一遍,防止有“漏网之鱼”,这项工作主要由孩子们完成。他们挎着篮子,在棒子秸上来回走动,凭脚上的感觉看是否有未掰掉的棒子。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充满了乐趣。这不仅是对粮食的珍惜、对庄稼人的尊重,也是对土地的一种尊重。
掰完棒子,就用地排车或胶轮车运回家。于是,家家户户的院子变成了“粮仓”,整个院子充满了棒子的香甜味道。小孩儿们在棒子堆上爬上爬下,有的翻起跟头,院子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从地里运回家的棒子往往是带着皮的,必须将皮剥掉,以便晾晒。于是,剥棒子皮成为一家人需要在夜晚忙碌的活儿。晚饭之后,一家人围坐在棒子堆前,一边说话一边干活。有时在院子里放一台收音机,大家边听戏边剥棒子皮,往往到半夜才去睡觉。脱去皮的棒子,村民往往放到房顶上去晾晒,这样既安全又能腾出院子。各家房顶上黄澄澄的,成为乡村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砍棒子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寻找“甜秫秸”的时候。以前北方很少见到甘蔗,有些棒子秸就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甜秆”。大家来到棒子地里,不顾棒子叶扎得刺疼,寻找那种没有结棒子的秸秆,因为这样的秸秆十有八九是甜的。有的棒子秸没有长成“大个子”,只有手指粗细,秸秆也是甜的。孩子们将搜寻到的“甜秆”去掉头尾,像吃甘蔗一样慢慢咀嚼,甜甜的汁水流到嘴里,甜在心里。
如今,棒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早已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机在棒子地里走一遭,吐出来的就是黄澄澄的棒子头,再也难以见到人们挥动扳子砍棒子的情景了。那些艰辛的往事,浓浓的乡愁,只能从人们的记忆中来寻觅。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