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旧时篮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篮子被广泛应用。 摘自《聊城图片百年》

□ 胡芝芹

在老家收拾杂物,旧物堆里一个小篮子吸引了我。篮子是竹质材料,流畅的线条,元宝样的造型,篮口微微收起,横搭一个半圆形提手,虽已布满了灰尘,但仍能看到竹子的光泽。小篮子掂在手里,轻便又美观,装五斤馒头绝对没问题。这就是我小时候家里用过的竹篮子。

竹篮儿,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鲁西家庭盛放东西的必备器具。人们会提着竹篮给猪拔草,提着装满食物的竹篮去串亲戚。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放在竹篮里,然后悬挂于房梁上,食物的浓香从竹篮的缝隙里透出来,弥漫于整个屋子,惹得我们总是站在篮下仰望,还不时地吞咽口水。

还有一种提食物的篮子,也是竹制品。篮底又圆又平,直径足有60厘米,篮筐很浅,有一个高高的“n”形提手,叫提篮。提篮一般在宴席上使用。开宴时,一盘盘菜摆进去,由跑堂的提着一桌桌地上菜。这种篮子不是每家都有。村里谁家有事摆宴席时,就去有提篮的人家借,提篮主人从不吝啬。因为农家人信奉“远亲不如近邻”,有家什都是互相借着用,有好吃的东西也是互相分享。奶奶家就有这样一个提篮,“参加”过村里所有人家的宴席,油乎乎的底座上,浸着的是百家的油盐酱醋滋味。

农家院里还有一种干农活背东西用的大篮筐,有竹编的,也有用柳条或杨树条子编成的,篮筐比脸盆稍大,约是脸盆的两倍深,旁边安装一个“n”形提手,整个篮筐的高度近80厘米。人把它挎在肩上,往家里或外面背东西都挺方便。从十二三岁开始,家里的篮筐几乎成了我的专用,每天我都挎着它去拔草,篮筐上还拴上一根绳,篮筐里的草放得满满的,然后用绳拢住草,绳的另一头拴在篮把上。一大篮筐草,压匀实、捆结实后,有三十多斤重。我背不动,就等父母接我回家。跟在父母后面,看着那一大团青绿,那草梢随着父母的步履节奏一晃一晃的,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其实这大篮筐,在我的家乡有一个通用名字——粪篮子,是装牛粪、驴粪或马粪的篮子。那年月,人们搬运东西用的车辆,除了用人拉,还用牛马等牲口拉。牲口拉车走在路上,粪便就排在路上。一些上了年纪的大爷,黎明起床,扛个铁锨,挑着粪篮子,去路上捡拾拉车牲口的粪便。粪拾到家里堆成土杂肥,那可是庄稼地里的宝贝。如今,人们使用化学肥料,农家没有了土杂肥的身影,结果造成土壤板结,对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再者,有人一听用粪作肥料,就感觉太不卫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大粪经沤制后,埋进土里,会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其中的无机盐再被植物吸收利用,这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一个原理。所以土杂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我爷爷总是早起去拾粪,也总有一些收获。他还会编粪篮子,编好了背到集市上去卖,换回盐、火柴和旱烟叶等。爷爷编篮筐不用竹篾,而是就地取材,砍来杨树枝条。有一次,爷爷的篮筐编了一半就停下了,手指头粗的杨树条,光溜溜、白莹莹、齐刷刷地立在那儿,等着爷爷用横向枝条把它们串联起来。我问爷爷为什么不编完,爷爷告诉我,“没条子了,等打来条子再编”。那时的爷爷身体还硬朗,是个能干又勤快的老人,常常用卖篮筐的收入给我买回各种零食。虽已过去多年,爷爷用心编篮子的身影如今还常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村里村外发生什么事,拾粪老人往往是最先知情者。人们如果走夜路掉了东西,第二天就去问早起拾粪的老人,十有八九能够找回。纯朴又善良的村民,都很注重自己的名声,不会昧下意外之财的。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吃穿用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竹篮几乎退出了家庭舞台。如今再见漂亮的小竹篮,往往是被当成礼品篮使用或工艺品欣赏。但是它曾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却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其实,篮子漂亮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希望得以发扬光大。

2024-12-1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1534.html 1 旧时篮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