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暗纹》刻录的隐秘灵魂

○ 谭登坤

当我看到“暗纹”这两个字时,脑海里蓦然闪现的是一张黑色唱片。刻录在暗纹中的心声,如果没有一枚具有神奇魔力的触针,是不会被释放出来的。大地上的所有暗纹,都不如一颗敏感的心细腻、深邃。

要有一枚怎样尖锐、细腻、敏感与睿智的触针,才能发现那些深藏于心的纹路,才能触发那些心灵悸动呢?

《暗纹》是一部神秘的灵魂追问之书,是一部自我省察之书,同时又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者之书。

作者李明芳,是一位生活在小县城的思想者。她的视野远超她所在的这座小城,她的目光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她阅读的内容,也远远超越文学这一范畴。

在《四季书事》中,她饶有兴致地叙述了狄金森传奇的一生。狄金森是一个把自己禁闭在狭小天地里,却任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隐忍又博大,深邃又透彻的人。你能从李明芳的叙述中领略到她对这位女诗人由衷的崇敬。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有了这样的认知,再去理解《暗纹》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强烈的思想者的印迹,就不会感到那么突兀了。

正像将第一本散文取名为《折叠》一样,李明芳毕其心力在发现、在追寻、在呈现深藏于幽暗而敏感的内心深处的灵魂。

作者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清醒。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加上日渐丰盈的后天修养,让她具备了一种能透视人间百态的本领。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细节,都被作者敏锐地抓住并放大。于是,这些深藏在暗纹中习以为常的事,就有了触目惊心的袒露,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人的生存、人的情感、人的命运,是作者关注的主题。在《暗纹》中,李明芳独辟蹊径,绕过市井的喧嚣,避开滚滚车流,瞄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将女性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体验,是《暗纹》的又一个突出主题。从表面上看,这个主题似乎已经过时。在中国,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妇女的地位以显而易见的速度在提升。作者却以女性的视角,从一个隐秘的角度,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尴尬乃至处境的艰难。《月色汹涌》等文章,记录女性真实生活场景,披露女性生活现状,郑重地提出女性的初潮、月信、性感悟这些耻于示人的经历与话题。“什么时候,男性能非常坦然地交流这一话题,自然地走上街去帮家里的女性买卫生用品,社会就真正迈进了文明的门槛;……什么时候以某培训机构的CEO为代表的男性,告别大男子主义,不再认为女性拖了全世界的后腿,社会文明就真正前进了一步。”这种马丁·路德·金式的展望,给人以极强的思想冲击。这是作者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更是从理性出发,对社会的追问。其实,也是对女性解放这一主题新的思考。

《暗纹》中最触动人心的,是弥漫于文字中的悲悯之情。这种悲悯,来自作者的天性——她作为女性的特有的善良与仁慈。但仔细探究起来,更与她后天的修养密不可分。阅读、思考与积累,激发了她的天性,让她的文字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她写一只刺猬,“长刺是因为卿本可怜啊”;她写一条受伤的蛇,“蛇疼极了”;她写与麻雀相处,“没有了麻雀的生活,那哪像什么生活呀,有了麻雀的生活,热闹,踏实”;她描写一只叫秋葵的狗病体虚弱的样子,“每每我下班回来,看见它努力摇摇晃晃站起来迎接我的时候,都心酸不已,怕是它的最后一天”。

有痛苦,有苦难,有刻骨铭心,也有在黑暗中终能走出死胡同的通达。自己的经历、亲人的生命、曾经的见闻,她用深邃的目光一一审视,在无奈中有不屈,在挣扎中有坚守。《暗纹》一书呈现了思想者的执着和思考之后的柳暗花明,再庸常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变得有声有色。祖母、外祖母、父亲,每一位亲人的离去,不是一次寻常的祭奠,而是一次生命的解剖、一次人生的追问。再寻常的事物也折射出不同寻常的哲思的光辉,一支粉笔、一袭旧衣、一辆老车、一湖秋色、一日轮回,都道不尽人生的况味。每一次洞察、每一次审视、每一次抚摸和抚平暗纹,也都是一次“独上高楼”的精神之旅。

《暗纹》是一个思想者在新的时代、新的层面,对生命、对灵魂的追问。《暗纹》一书的出版,注定会对日趋同质化的散文创作带来冲击。

2024-12-1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1803.html 1 《暗纹》刻录的隐秘灵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