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 会
□ 袁宝霞
我的老家在茌平区杜郎口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我们那里每年冬天都要搭会,也叫物资交流会。
摆摊儿设点卖东西的,有国营、集体的百货公司,也有小商小贩和自产自销的农户。所售物品,大至家具家电,小到油盐酱醋,也有鸡鸭鱼肉、杂粮果蔬,还有服装鞋帽、布匹,以及糖酥棍、爆米花等零食。真是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赶会的人,以周边村的村民为主,大家呼朋唤友、赶会购物,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其间必定会请有名的剧团来唱戏。我们街上有个特别大的戏园子,高高的戏台坐南朝北,戏台后面的几间房子是化妆间。座位是一根根排列整齐的檩条,也有的观众自带座位。
在物资交流会期间,村里请剧团来唱戏,京剧、河北梆子等几乎每年换一个剧种。唱戏一般持续一个星期,白天、晚上都会有不同的剧目上演,票价是两角钱。姥姥和母亲都是戏迷,特别是姥姥看起戏来连饭也顾不上吃。
记得当年小学生也上晚自习,我和几个小伙伴常常是下了晚自习再往戏园子赶。戏园子就在学校附近,出来校门就会听到锣鼓喧天,这时戏园子门口也没有人验票了,我们就站在后边看戏。只见戏台上灯火通明,演员们穿着颜色鲜艳的戏服站在台上,唱得字正腔圆,台下戏迷黑压压一片,看得聚精会神,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等看完戏我再和姥姥、母亲一起回家。姥姥也会向我讲述戏里的故事,小小的我也知道了《铡美案》《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故事内容,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迷上了戏曲,知道了不少剧种,而且每个剧种还能唱上几句呢。
那时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戏园子里商贩卖的那些零食,比如炒花生、葵花子、爆米花,还有能拔丝的糖三角以及糖葫芦等,可是摸摸干瘪的口袋,还是看戏吧!不过,等散戏后,戏园子外包子铺里热气腾腾的包子就出笼了,缕缕热气摇曳在夜晚的灯光下,褶皱均匀、白胖胖的包子让人垂涎欲滴。这时,母亲就会给姥姥买几个包子吃,当然,疼爱我的姥姥一定会留两个让我解解馋。我吃着香喷喷、热乎乎的包子,嘴角的油是不忍抹去的,用舌头舔一舔,感觉似有一股暖流传遍全身。如今,姥姥和母亲都已离我而去,但这个画面却永远烙印在心头,成为我最温暖的回忆。
最高兴的莫过于赶会期间恰逢星期天了,有时,赶不上周末,学校也会放半天假,让我们去赶会。因为会场就在学校附近,不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课是听不进去的。这时,姐姐就会带着我去赶会。只见会上人来人往,路两旁商品琳琅满目,卖东西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我最喜欢逛的还是卖服装鞋帽的地方,这里有外地来的客商,摊位上各种款式新颖的服装,让我们一饱眼福。
记得当年流行一种毛线编织的红帽子,图案精美,戴在头上走到哪里都像一团跳跃的火苗,点缀、温暖了那个单调而且寒冷的冬天。姐姐也给我买了一顶,让我赶了次时髦,而她却没舍得给自己买。
此外,我还喜欢看套圈儿的游戏。花几角钱买几个圈儿,运气好的能套盒香烟或者茶碗之类的小东西,不过多数人是空手而归。我总是在姐姐的再三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陪她去别处购物。
物资交流会往往结束后好几天了,其热闹的场景还在我心里一直挥之不去,尤其是演员们优美的唱腔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当年,我曾羡慕戏台上那些激情四射的演员,也曾想放弃学业跟着剧团去学戏,因被父亲拦住才作罢。后来,课余时间小伙伴们在一起做的游戏就是模仿演员们唱戏。我们用啤酒瓶盖和纱巾做成头饰,将裙子一件件套在身上当戏服,把红纸弄湿后抹到脸上、嘴上学化妆……现在想想,那是多么可笑、多么有趣、多么难忘的童年呀!
如今,当年的戏园子早已变成了农家小院, 父辈那代人多数已作古。这些年,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城乡之间的差别大大缩小。虽然家乡已不是我儿时的那般模样,但是,淳朴的乡风依然,我对家乡的那份眷恋依旧,美好的童年生活将永驻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