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记忆中的闹钟

□ 潘林

我老家在临清市八岔路镇潘彭店村。从走进小学校门的第一天起,老师和家长就给我灌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理念。于是,每天闻鸡鸣起床,急急忙忙奔向学校,成了我少年时光里的常态。

20世纪80年代之前,家里还没有钟表,我们起床全靠看天色,天蒙蒙亮了父母就叫我和弟弟起床上学,可是一旦遇到阴天,我们往往就会迟到。再者每月下旬时,月亮挂在后半夜的天空中,清辉映亮暗夜,这时给人的感觉是天要亮了,我们在父母的催促和叮咛声里离家,这时往往又起了大早。

始终记得那个冬日,我们已升入初中,要去外村学校上学,那一晚的月亮特别亮,大地像铺上一层碎银。弟弟和我以及另一伙伴,我们三人踏着皎洁的月光,徒步去上学。出村口时,突然有一个东西“噌”一下从我们面前闪过,吓得我们不由得一声惊叫。看那东西消失在了空旷的田野里,我们才按捺住剧烈的心跳,互相安慰鼓励着,继续赶路。到学校后,校园一片寂静,我们在教室外面等了好久,东边的天际才逐渐泛起红晕。

后来得知,我们在村口的惊叫声,隔着整个村子,隐隐传到了我父母的耳朵里,但是他们当时以为天已经亮了,不会有事的。可是隔了好一会儿,还不见天光更亮,他们就慌了,意识到自己被月光骗了。我父亲赶紧起来到村头打听,正好碰到有早起的人在劳作。他告诉我父亲,我们可能遇到了黄鼠狼,但是黄鼠狼没伤害我们,因为他听到我们说着话走远了。那一次我父母很是自责,怪自己没有掌控好时间,让我们三更半夜在外面受惊吓还挨冻。次年秋天,父母拉着一大车萝卜到集市上卖掉,换回一个闹钟,因其形状类似马蹄,故叫马蹄表。表像一个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圆形,有两条短腿支撑着立在桌子上。表的做工精细,外观大方。最醒目的是表上的两只铃铛,它们比自行车铃小不了多少。两铃间还有一个小锤子,预定的时间一到,小锤就一左一右地敲击两铃,发出响亮的声音。

自此,红尘尤是一片静,闹钟声声催我醒。我们终于有了明确的时间概念,每天在闹钟清脆的丁零零声里按时起床,再也不用担心睡过头而迟到。闹钟是机械表,需要上发条以维持表针的正常走动,父母亲又把上发条当成了一件要紧事,安排我和弟弟每天想着给闹钟上发条。

刚刚参加工作时,因为是在农村,工作时间也依照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一大早起来,该干活的去干活该上学的去上学,然后再回家吃早饭。于是,每天天蒙蒙亮,我就在闹钟的催促声里,急急起床赶往学校。有时周末忘了关闹铃,刺耳的铃声往往惊扰了清晨的美梦,不免抱怨一番,翻身起来关掉闹钟继续来个回笼觉。有时周末明明关了闹钟,早上还做着梦呢,就忽然吓醒,闹钟怎么没叫我起床呢,待清醒过来,才按着胸口庆幸,哦,是星期天。闹钟的声音,已成为我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手机走进了我的生活,承担起早晨叫醒服务的任务。手机里的闹钟铃声种类很多,但我还是喜欢“小闹钟”那一款,它那急促的容不得半点犹豫的铃声,能让我很快清醒并起床上班。闲置起来的小闹钟,被我放在房间里,成为床头柜上的一个点缀。

在熹微的晨光里被叫醒,偶尔也有抵触情绪。走在冷冷清清的大街上去单位,心里还贪恋着被窝的温暖和舒适,心头不免有酸涩之感,对那种一觉睡到自然醒的状态充满了向往。但那也仅是片刻的思想开小差而已。我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于是就用《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中的几句话安慰自己: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我不是刻意追求名利之人,只希望有一份值得自己守护的事业,有挣得自己一日三餐的能力,就感到非常幸福。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正常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使命。

时光随着闹钟的指针走过一圈又一圈,家里的小闹钟换了一个又一个。每天在它的嘀嗒声里入眠,我从不觉得那声音有违和感,相反,它有规律的嘀嗒声似乎成了我的催眠曲。一个个淘汰了的小闹钟,被我精心收藏在老家的书橱里。家人批评我太恋旧物,他们怎能理解,是它曾经带给我踏实感,陪伴了我的求学、职业生涯,那嘀嗒声,早已融入我的生命里。

恋旧物,亦是一种情怀,它提示着我们珍惜拥有,爱惜当下。

2024-12-2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2419.html 1 记忆中的闹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