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鲁班椅走红看非遗传承
□ 侯莎莎
近日,《一块整木凿制可以变形的鲁班椅,手艺太强了》短视频作品入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
视频主人公是聊城的老手艺人“阿木爷爷”。凭借木块上的凹槽,让木块结合得天衣无缝……“阿木爷爷”精湛的榫卯技艺收获了万千网友的关注。平日潜心钻研技艺,抽空上线向网友普及非遗知识,如今,不少非遗传承人像“阿木爷爷”一样,实现了传播力与传承力的“双增收”。
分析“阿木爷爷”走红的原因,一是现代传播手段助力。其技艺通过网络视频平台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二是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阿木爷爷”的作品并非单纯的传统复刻,而是融入了现代元素。他的代表作“会行走的小猪佩奇”“微型世博会中国馆”等木器,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符合现代审美。三是彰显个人魅力与工匠精神。“阿木爷爷”那种朴实无华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着网友。四是激发了中外网友对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的兴趣和热爱。
然而,并非所有的非遗都能像“阿木爷爷”手中的榫卯技艺这样成功出圈。目前,仍有很多非遗代表性项目隐匿于乡间,面临传承困境。
“阿木爷爷”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强传播与推广,需要创新与融合,需要培养传承人,需要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唯有多方努力,才能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福建泉州“簪花围”的出圈是又一例证。以泉州蟳埔村“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蟳埔村,所有女性不论年龄大小,人人盘起头发、头戴花环,走起来仿佛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簪花围”也成了游客到蟳埔村旅游必体验的项目。该地抓住机遇,号召妇女学习簪花技艺,带动村民增收。
非遗传承拥有无限可能,但仍需借力。当下现象级电影《哪吒2》中就有不少非遗元素。如,片头曲由一群贵州侗族姑娘们吟唱献声,她们用流传千年的侗族大歌,唱响民族文化自信最强音。影片中,导演还巧妙地将三星堆青铜纹样、川剧变脸等非遗元素融入角色设计与场景构建中。有专家分析,《哪吒2》的观影热潮不仅是电影产业的一次重大突破,而且为非遗传承发展带来新机遇。
传统文化产品越丰富多样,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消费空间就越大。大量文化衍生产品的出现,扩大了非遗影响力的空间。也唯有以创意为桥梁,善于借力,非遗这一文化瑰宝才能有更多传承与发展的机遇,并随着各种产业链的延伸而获得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