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脑中植入“起搏器” 52岁电工告别“颤抖”

本报记者 鞠圣娇


越是集中精力工作,越控制不住手抖,这就是52岁河南籍居民李传林特发性震颤发病后的症状。作为接触高压电、需要精细操作的电工,特发性震颤让他几次面临危险。3月10日,李传林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BS),即俗称的脑起搏器植入术,手术效果明显。手术中,脑内植入电极并用微弱电流刺激后,他的手抖症状立刻消失,这意味着植入起搏器对他非常有效。

20年前,李传林开始出现双手不自主抖动,尤其是在劳累、紧张时,症状加重,当时并未影响工作,他也没有太在意。10年前,他的头部开始出现不自主抖动、颈部向左倾斜,平时和人说话,为了减轻头抖都要托住下巴,给社交造成很大困扰。他四处求医问药,但症状越来越重,影响了工作。更严重的是,手抖、头抖使他无法正常生活,家人都很担心。

后来,李传林打听到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治愈了一些像他这样的病友,便前去医院问诊。

李传林症状典型且复杂,北京多家权威医院此前得出不一样的诊断结论,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接诊后,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苏道庆为他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全面的术前评估,经“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调控多学科联合诊疗组”的专家集体讨论评估后,确诊他的病为特发性震颤并伴肌张力障碍,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我们判断他符合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的手术特征,没有手术禁忌症。”该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耿凤阳作为手术主刀 者,带领团队完成了手术。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医师们先在李传林头上打了两个一角硬币大小的小孔,将两根1.27mm的电极分别植入设计好的大脑核团靶点,利用微弱电流定向刺激特定脑功能区,通过调控神经环路,达到控制震颤的目的。“第一阶段手术结束后,李传林的颤抖就有所减轻,书写自己的名字更加流畅,也能准确地将饮料瓶送到嘴边。第二个阶段,医师将起搏器的电池埋入了他的胸前,以后可以通过无线充电器反复充电使用,等患者出院后,医生还可以进行远程操控,随时检测调整参数来控制患者症状,方便又安全。”副院长张士刚说。

如今,脑起搏器尚未正式开机,李传林的颤抖已明显改善。“我之前都不能画成圆,现在我终于能流畅地画个圆了,这手术太神奇了。”谈及手术前后的改变,李传林十分激动。而1个月后,脑起搏器正式开机,他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相关链接


特发性震颤是什么?


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该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语音发颤的情况,给工作、生活和社交造成极大影响。

特发性震颤患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当情绪紧张、激动、生气或者注意力集中、劳累、被别人盯着时,就容易手抖,越是需要处理精细动作时,抖动就越明显。一些患者的症状在喝酒后会短暂消失,待第二日会明显加重。该病早期可以口服药物定期观察,当病情进展到影响工作、生活时,脑起搏器植入术是唯一有效、可逆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2022-03-1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591.html 1 脑中植入“起搏器” 52岁电工告别“颤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