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里的“大生意经”
本报记者 刘亚杰
如果说网红美食品牌是凭借网络营销的爆红,影响着年轻人的饮食选择;那么“老字号”则是凭借扎实的味道、经久流传的口碑形成了品牌效应。一边,一些店铺开业之初,消费者排起“长龙”,高频率的“曝光”,让其披上了“网红”的外衣。另一边,它们深藏街巷,凭借良好口碑寄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
现代商业迅猛发展,网络捧红了一批又一批店铺,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它们迅速接受市场的考验;尽管缺少“曝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字号”,却一代又一代地经久流传。
红极一时的“网红店”
开业之初店内一度爆满的“盛况”不见了,有的店铺甚至已经“闭店”大吉。连日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不少盛极一时的“网红店”经营得并不轻松。
“我是看到短视频宣传才过来的,说实话,口味没有想象中的好。”在城区一家餐饮店铺门口,小雨这样说道。
小雨是一名00后,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她和她的朋友们对于消费品的选择过度依赖于网络。对于小雨来说,“曝光”频繁、网评好的店铺,颇具吸引力。
为验证真实的口碑情况,记者随机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搜寻了几家本地餐饮“网红店”,并进行了调查。在参与调查的十余位消费者中,超过半数表示“没有想象中的好”“偶尔去一两次还行”“不会经常光顾”。
在柳园南路附近的一条步行街内,一家曾经红极一时的快餐店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没有了新鲜感,没有了持续客流,‘网红店’就失去了竞争的资本。”曾经营一家小吃店的菱绅告诉记者,加盟、增加“曝光”都是让其生存下去的砝码,但不足以让其立于不败之地。
迅速扩张的“口碑店”
价格不高,服务不错,消费者络绎不绝,甚至每次去消费都需要提前排队。已经在城区开了多家分店的某串串主题餐饮品牌,近年来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这一餐饮品牌的店铺,成为多个消费群体经常光顾的聚集地,不仅有打扮时尚的青年男女,还有其乐融融的一家老小。
“主要还是品质好,而且很实惠。”经常光顾这家店铺的消费者小梁告诉记者,价位低、品质好、服务好,都是选择这家店的理由。
同样,在育新街、金鼎商圈、东关街等地方,一些历经沧桑的“苍蝇小馆”,尽管没有过多“曝光”,但仍聚集着不少的人气。
“还是要看硬实力。”在采访中,一些消费者表示,“网红店”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是要让自己具备“硬实力”。
经久不衰的“老字号”
说起东关街,很多人都留存着不舍的记忆。每天清晨,烧饼、油条、荷包、胡辣汤、豆腐脑、合手包子、糊粥的香味顺着街道弥漫。清真炒货、清真牛羊肉等店铺相继开门迎客;柴家炒货、蒋黑子炒货、窦家牛羊肉等店铺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这里,有记忆中的味道,几乎每天都想来逛一逛。”居住在东关街附近的陈文说,这里是聊城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每当傍晚来临,北关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古色古香、花灯璀璨、商铺林立,又赋予了这条街道更多“网红”的味道。
“有的店铺不大,却经营了几十年,凭借‘老顾客’的口口相传,立于不败之地。人气越来越旺,生意越来越好。”在一家商铺门口,老板郑先生告诉记者,这里本来就是一条传统商业街,通过改造,环境更好了,人气更旺了。
越来越丰富的业态,美轮美奂的街区环境,系列“网红打卡地”,让传统街区重新焕发出魅力……
聊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中提到,未来我市要以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转变,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文旅休闲消费区、特色品牌店,繁荣发展夜间经济。
在不少人看来,让更多的传统老店“火”起来,成为新时代的“网红店”,才能让消费者真正走进去,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