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观影记
□ 徐辉
从我4岁开始,父母到东阿关山工作,一直到1980年调回县城,我在关山度过了整整8年的童年时光。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十分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偏远的地方,看露天电影几乎是唯一的娱乐方式了。
当时有两支放映队,其中一支是修防处(聊城黄河河务局的前身)的,有时在北院后院放映,有时在南院和北院之间的大路上放映。令我印象最深的影片是花鼓戏《补锅》,影片中20岁的李谷一俏皮灵动,声音嘹亮。放映员是崔叔叔,大高个儿,热情幽默,可惜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公社放映队是主力军,有两名放映员、一辆小货车,拉着放映机、幕布和发电机,在各个乡村流动放映。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就经常跟着流动观影,当然,只能是跑着去。
电影一般是在场院里放映。下午,放映队早早地就挂好了幕布,支好发电机和放映机,随即村民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凳子、板凳、马扎,夸张一点的还有摆太师椅或者藤躺椅的。随着天色逐渐变黑,人也越聚越多,大人们张家长李家短地聊闲天,孩子们则跑来跑去地玩耍,一直等到一道光柱投射到银幕上,电影就要放映了,人们才逐渐安静下来。
那时候片源有限,往往是有数的几部影片循环放映。我们便记住了电影的名字——《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朝鲜的《卖花姑娘》,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记住了里面的情节桥段和经典对话,也记住了片中悠扬动听的歌曲。
放映中经常出现的意外有两种:一是断片,放映员会熟练地把胶片的感光药膜面刮掉,露出片基,刮出毛茬,再用特制的胶水将烧化的部分衔接起来,几分钟后,银幕便重新亮起来。二是等片,有时候放完第一盘,会等着有人从别处把第二盘送过来,等半小时甚至一小时都是家常便饭,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也不会抱怨。
我还曾经有过一次难得的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大约是我上五年级时,一天,爸爸在校门口等我放学,骑车子带我到修防处,挤上一辆大卡车,到阳谷阿城电影院看日本影 片《追捕》。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经典的电影之一,难忘高仓健饰演的杜丘,更难忘中野良子饰演的真由美。
如今,人到中年历经沧桑的我,一想起童年的那些老电影,便仿佛看到一个小男孩站在洁白的银幕前,面朝着观众,一脸稚嫩,天真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