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再无归期

○ 陈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三月过后,绵绵春雨带来四月的问候,轻抚着连绵成片的油菜花,撒向漫山遍野的金黄,收起初开绽放时的灿烂笑颜,表情凝重而又肃穆,一如站在母亲坟前的我。它们应该也不忍破坏庄严的祭祀氛围吧。

丰子恺先生曾说:“因为人类擅长遗忘,所以有了清明。”父亲深谙此理,将这份对先人的追思化作年复一年的坚守。每年清明节一到,无论在外面工作多忙,都必定回到家里,然后带我去村里的后山,我的先祖们在那里安静地沉睡着。

上坟是有仪式感的,每个步骤都得按部就班,父亲先在墓碑前摆好水果,三杯白酒,腊肉、米饭和豆腐各一碗,这些都是供品。父亲总是一边祭拜,一边告诉我,这座坟里埋的是谁,那座坟里埋的又是谁。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而我那时又年幼,很多长眠于此的逝者,我长大后都没什么印象。父亲将三杯白酒洒在墓碑上,喊我一起拜祭,态度虔诚,嘴里默念着,祈祷在世的人能够达成所愿。

母亲与先祖们并排,安眠于此,至今已有十年整。坟头的杂草肆意疯长,拼命想要就此湮没一个曾经来过这世间的生命。父亲对母亲应该是愧疚的,他总会将坟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再认真摆上供品。父亲专注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脑海里浮现他和母亲以前时常吵架的画面,然后又逐渐变得模糊。

记得小时候的清明节,母亲总是提前准备好祭祀用品,交到父亲手里,细心地叮嘱注意事项,然后站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去。只是这样温馨的场景,以后不再会有。其实对于母亲,我也是愧疚的。年少叛逆时,常常会因为自以为了不得的琐事,和母亲对着干;会为了母亲的一句批评,摆出桀骜不驯的脸色。只在乎自己的在乎,却忽略了母亲呕心沥血的付出。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母亲住进医院后,确诊胃癌晚期,回天乏力。当母亲躺在病床上,永远地闭上双眼,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人的生与死,竟是那么近在咫尺。想到过去的那些遗憾,已经无法再去弥补,眼角的泪水顿时如洪水般泛滥。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人间的饭,吃一碗少一碗,身边的人,见一面少一面,脚下的路,走一天少一天,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减法。”亲人在世的时候,总觉得日子细水长流、平淡无奇,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一笑置之。可当自己也经历了生离死别,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楚,才知人生苦短,来日并不方长。或许,清明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要倍加珍惜亲人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不要等到了人生尽头,方才后知后觉地发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伤。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一别再无归期。

2025-04-0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7588.html 1 一别再无归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