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春光尺暖清明时

○ 陈裕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节日属性的存在,其内质扎根于自然时序的律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从天文历法到物候农事,从阴阳调和到人文积淀,这个节气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说起节气,清明的物候特征,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一候桐始华:白桐花绽放如雪,宣告寒冬封印彻底解除;二候田鼠化鴽:喜阴田鼠遁入地下,阳禽鹌鹑开始活跃,展现阴阳转换的生态智慧;三候虹始见:充沛雨水与阳光共同缔造彩虹,完成天地能量交换的视觉仪式 ,连接着人间与自然的奇妙。

清明的农事开启了天人合一的耕作密码。作为春耕黄金节点,清明承载着千年农耕智慧: 北方玉米、高粱等旱作进入最佳播种期; 江南早稻插秧需抢抓“冷尾暖头”,避开倒春寒导致的烂秧风险。茶事也进入关键期,明前茶采摘讲究两叶一芯,此时茶叶氨基酸含量达全年峰值。因而,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凝聚着对自然节律的精准把握。此间,田野是一幅动态的山水图画,农民忙碌的身影如画中清泉,流淌最美的身姿。

作为节日,清明如落在宣纸上的一滴青墨,晕开了烟雨与人间的情感。雨水浸润的枝头,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也为这人间的肃穆所感染垂泪。新抽的柳芽在风里蘸着水汽书写挽联,天地间每一缕风都裹着无尽的思念。

每一年的清明,我跟随父母去给爷爷奶奶扫墓。墓前的杨柳树又长高了一些,青苔沿着墓碑的纹路蜿蜒出岁月的年轮。我蹲身擦拭碑面时,指腹触到冰凉的雨珠,恍惚又看见他们在自家庭院里的身影,朴素的衣衫被时光洇出深色云纹,一脸的沧桑腰板依然挺直如松。生前的年节,他们总是殷切期盼我们的归来,做好一桌乡村菜肴,吃一顿温馨的团圆饭。

清明祭扫,让我的回忆飘向遥远的从前。小学三年级时,我们排列成整齐的队形去烈士陵园祭拜先烈,胸前的红领巾像跳动的火苗,映照着众多英雄烈士的事迹谱写解放中国的壮丽篇章。黄花、松柏装点着静穆的园林,默哀的三分钟里能听见雨珠从叶尖坠落,而园里几棵梧桐树下的铜像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势,脚下的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晃,问候长青的英魂。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也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人们在春光潋滟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青山绿水间漫步,听一朵花开的声音,闻一声鸟儿的啼鸣,不仅舒缓了身心,生命的美好也与时光同老。

除了踏青,“忙趁东风放纸鸢”也是清明的习俗。小时候,父亲教我们手工制作风筝,我笨拙的手始终做不好一个像样的风筝,即便风筝的外形不甚美观,但放风筝的欢愉依然让我乐此不疲。

春光尺暖,清明用一寸寸美好的时光带给人间明媚的享受。同时,清明也用一念情思缅怀逝去的亲人,因而春深时,清明如记忆的瓷瓶轻轻接住那些凋零的星光。

清明雨,梨花风,放纸鸢,人间四月最美时。

2025-04-0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7589.html 1 春光尺暖清明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