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我的读书三重境

○ 胡芝芹

天生性格内敛的我,与书的缘分早已注定。从年少时起,书籍始终陪伴在侧,塑造着我的精神世界。闲暇相聚时,“得好友来如对月”,书籍是我与朋友畅谈时灵感的源泉;独处静思时,“有佳书读胜观花”,遨游于书海,日子经墨香的熏染变得鲜活多彩。

回溯读书岁月,年少的我,读书恰似“走马观花”。那时青春正好,“不识愁滋味”,阅读就像奔赴一场场热闹的故事盛会。我跟随《木偶奇遇记》《海的女儿》等书籍,沉醉于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被主角的命运紧紧揪住心弦,为他们的欢笑与泪水感慨万千。可那时的我,忽略了书中细腻的场景描绘,对人物复杂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也只是匆匆掠过。一本书读完,脑海里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故事轮廓,和那被情节挑起的情绪余波。

步入职场,生活的节奏骤然加快,工作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肩头。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浩瀚书海之中,“开卷有益”成了我的阅读准则。为了在专业领域站稳脚跟,专业性强的书籍,如《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技巧》等成了我的案头专宠。每一次翻开书页,我都是在汲取知识的养分,寻求工作的技巧。阅读成为一场自我提升的修行。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我努力探索着让工作事半功倍、游刃有余的秘诀。

岁月悄然流逝,当鬓角染上了时光的痕迹,我的阅读行为又有了新的升华。阅读的故事性和功利性已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式阅读,仿佛是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书籍进行深度交融。如在柳建伟的《石破天惊》中,我“看到”了一群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可歌可泣的国防英雄,心目中对军人团体更加敬重。读余华的《活着》,我“看到”一个孤独与苍凉的背影,但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到坚韧和顽强,并从中获得力量,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对生活保持希望。我也喜欢上了摘抄句段,让那些优美的文字在我的笔尖流淌,我用心体会着每一个词句的韵味,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美妙意境里,由衷地赞叹作者的创造力,也为这美好的遇见而满心欢喜。

然而,掩卷细思,总有未尽之感。忽然一个想法跳出我的脑子,我何不把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写在本子上呢。于是,我又开启阅读记录模式。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阅读时间、作者、内容简介,剖析主要人物的命运,留下我或赞扬、或批评、或怜悯的评价。意犹未尽时,我还会大胆地改写人物命运,让笔下的角色承载着我的夙愿与梦想。十几页纸的读书笔记,写满了我对书籍的认知与点评、心得与感悟。

再翻阅笔记本,我便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阅读轨迹,看到自己那时的喜怒哀乐、思想倾向与人生梦想。那一张张印满我字迹的纸页,似带着我的指尖余温,见证我对文学深沉的热爱。

几年来,我已养成了阅读与写随笔相结合的习惯,一本书读完若还未写随笔,心中便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只有圆满完成这份“阅读答卷”,标上完成日期,我才能心满意足地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

伍尔夫曾说:“我在阅读中认识我自己,在写作中成为我自己。”我从年少时的走马观花,到职场中的开卷有益,再到如今的沉浸体验,这一路的阅读历程,是我不断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过程。这一本本写满心得的笔记本,承载着我的心路历程,被我悉心保存在书橱里,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沉醉在纸墨的芬芳里,在书外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在这独特的沉浸体验中,收获着无尽的快乐与满足。

2025-04-2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8535.html 1 我的读书三重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