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学破圈传播的可贵探索
□ 侯莎莎
4月19日,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董宇辉被授予传播贡献奖,这在互联网上激起不小的波澜。有人质疑《人民文学》特别为传播定制奖项,与文学没有太大关系,故意引发关注;也有人欢呼这是“文学拥抱时代、拉近与大众之间距离”的明智之举。
这场争议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文学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破圈”传播、又如何“守魂”——守住其精神内核的辩证思考。笔者认为将传播贡献奖授予董宇辉是文学破圈传播的可贵探索。
不可否认,文学在今天面临着传播困境:文学期刊发行量萎缩,文学著作在书店角落蒙尘,文学创作与大众阅读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层。人们逐渐习惯于浏览15秒的短视频,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鲁迅的犀利杂文则与读者渐行渐远。这种困境并非源于文学价值的衰减,而是传播方式的代际更迭。文学的殿堂依然庄严,但通往殿堂的道路已被野草覆盖,需要新的引路人。
在这一背景下,董宇辉的出现具有特殊意义。这位凭借直播带货出圈的主播,在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不是简单地叫卖,而是深情地讲述鄂温克族人的命运,打动了万千网友。无独有偶,在小红书平台,读书博主分享真实的阅读体验、深度书评及个人感悟,传递阅读的价值;各大城市的读书会通过线下交流,让文学体验变得立体可感;“得到”等知识服务平台将经典著作转化为职场人通勤路上的精神食粮……这充分证明了优秀文学IP的持久生命力。这些新兴传播方式,不是文学的敌人,而是让文学重获新生的盟友。
给董宇辉颁发传播贡献奖,体现的是文学界的开放姿态——承认传播的价值,拥抱时代的变迁。但传播终归是手段而非目的。文学的意义在于守护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在于为浮躁时代提供沉思的空间。当越来越多的荐书人出现,他们带动的不仅是图书销量,更是一个民族阅读习惯的重建和精神海拔的提升。
当然,传播方式的革新并不意味着文学标准的降低。当下流行的短剧剧本与严肃文学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追求即时快感与流量变现,后者探索人性深度与永恒价值;前者是精神快餐,后者是灵魂滋养。好的文学作品像一面镜子,既能照见现实,又能照见人心。这种照见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思想的厚度,绝非追求“爽点”的速食文化所能替代。
文学在文明的碧波与深流中“显影”,它不需要高高在上,但必须保持对崇高的向往;它可以走下神坛,但绝不能流于庸常。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文学破圈传播、走红网络,带给人们源源不断的向上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