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故事
○ 秦爱喜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根本不知道风筝是何物。
80年代,在妹妹的小学课本上看到一篇关于放风筝的文章,才知道有这样的玩具。但是乡下没有卖风筝的,更见不到放风筝的。
手提肩扛使牛拉车的农耕年代,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即使六七岁的孩子也要去拔草放羊、赶鸭喂鸡。这么多孩子的家庭,竟然没有人奢望想要一只风筝来玩。
后来读到鲁迅先生在《风筝》里写的情节:他看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生气地折断那只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踩扁了风轮。多年后,当他知道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为此还很愧疚自责。我非常理解鲁迅先生的心情,我和他想的一样,因为捉迷藏、跳皮筋儿、踢毽子、丢沙包,都是没有成本的游戏,而风筝却要花钱去买,或者费心劳神地去做。不说耽误多少功课,少帮家里做多少家务,单就找那些材料就很费劲吧?
直到我的女儿出生后,2004年春天,五岁的女儿兴冲冲跑进来说,她小叔(堂弟比女儿大一岁)在胡同里放风筝呢。我不由一愣,随即就相信了,因为我叔叔在城里上班,可能真的买了一只风筝。我跑出去一看,只见堂弟牵着一根长长的尼龙绳,绳子一端系着一个红色方便袋,正在胡同里跑着。他一边迎着风跑一边兴奋地喊着“看我的风筝,看我的风筝!”我和邻居都被逗笑了。我回家也给女儿找了一个袋子,系上根绳子,让她跟着去放“风筝”。不知道如今在人大读博士的堂弟,是否还记得这件事。
转眼到2009年春天,我去镇上开会,顺便给孩子买了个粉红色的凤凰风筝回来,她便缠着爷爷去放风筝。但是,孩子小,托不起风筝,她不托起风筝,大人就没法放绳子,大人去托风筝,小孩子又不会放线。爷孙俩一上午也没把风筝放上天空。后来公公说,你是不是买的这个风筝有问题?怎么不会飞?我怎么知道呢!我小时候都没玩过。也许他爷孙俩放风筝的方法不对,也许这个风筝真的就是一个残次品,没法飞起来。那只风筝就这样被扔到角落里,落满灰尘,翻修房屋的时候,我把它丢进垃圾桶里。唉,三代人都没有放飞过风筝。
星期天在广场上散步,看到空中许多形形色色的风筝。有的像金鱼在水里游动,有的像老鹰在空中觅食,有的像悟空从云端下落,有的像花朵正在盛开……我没看到他们是怎么放上去的,只看到孩子们牵着线儿,快乐地仰着脸,脚步跟着风筝挪动……
未来的日子里,我的孩子们一定会牵着她的孩子去放风筝,体验小时候不曾有过的乐趣,享受心灵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