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区撒蛤蜊看文旅消费新趋势
□ 侯莎莎
“五一”假期,日照海边一景区,一幕有趣的场景上演:景区工作人员驾驶小车,沿着滩涂抛撒蛤蜊,游客追着撒蛤蜊的车,玩得不亦乐乎。
有人质疑这是虚假赶海,不能跟传统赶海带来的满足感相比,但其精准击中了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游客需要的不是蛤蜊本身,而是那份“轻松体验赶海乐趣”的情绪价值。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指出,近三成青年受访者会为情绪价值消费。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指出,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当物质丰裕到一定程度,游客的消费行为便发生了变化:从满足生存需求转向情感慰藉。景区撒蛤蜊的行为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新时代人们放松心情、寻求乐趣的消费图景。
传统赶海是一项需要耐心、技巧与运气的活动,其魅力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景区通过人工干预,将赶海变成“必赢游戏”。这一转变折射出新型消费逻辑的崛起——情绪消费正逐渐取代功能消费,成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类似景区撒蛤蜊这样的微创新,目的在于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也代表着旅游业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变。过去,景区往往注重硬件投入和规模扩张,现在更关注游客的细微感受和情感需求。这种转变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景区管理者具备较强的同理心和创新意识。
“五一”假期,聊城首届国潮文化旅游消费周举办。消费周聚焦“汉服舞台秀”“国风巡游”“节目演出”“国潮市集”四大板块,联动光岳楼、山陕会馆、县衙等标志性景点,构建“一城多点”的文旅消费矩阵,让游客在花神拥簇、花瓣飞舞的浪漫气氛中漫游古城,最大限度感受城市特色与国风魅力。这种以沉浸式体验为导向的服务思维,正是当下景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眼下,社交归属性强、即时性满足强的情绪消费品备受年轻人青睐。日照这一景区的游客主动拍摄视频或图片,发到社交媒体平台,形成现象级传播。这种欢乐的氛围不仅溢出屏幕,还在无形中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
当然,任何创新都需要把握适度原则。景区撒蛤蜊之所以获得好评,关键在于它既提供了情绪价值,又没有过度破坏自然体验的本真性。未来,景区可以在保留这一创新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体验内容,比如增加赶海技巧教学、海洋生态讲解等环节,让简单的“收获快乐”升级为更有深度的旅游体验。
这些案例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是: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核心正从“有什么”转向“能让游客感受到什么”。那些能够洞察游客情感需求,并通过创新服务满足游客需求的景区,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