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量热度转化为产业温度
□ 侯莎莎
近日,一则关于聊城返乡青年郭铖铖与丈夫扎根高唐西郭村,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家乡美食、带动村民就业的新闻引发关注。
他们的账号“田野里的七月”以清新质朴的风格,将传统坠面、黏豆包等美食打造成区域品牌。目前账号全网粉丝近400万,视频总播放量超20亿次,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抹亮色。令人敬佩的是,他们不仅依靠短视频带货致富,还在村里创办了豆包厂、坠面车间、粗粮馒头车间等,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上班,领工资、增收入。夫妻俩的事迹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创业情怀与责任担当,诠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短视频带货作为新兴营销手段,受到了消费者和商家的热捧。郭铖铖夫妻俩敏锐捕捉到短视频带货的潜力,将传统美食与短视频传播手段结合,做起了自媒体账号。与一些博主为博眼球而刻意制造“土味”内容的做法不同,他们的视频以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打动观众,让乡村的烟火气透过屏幕扑面而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对夫妇没有止步于流量变现带来的个人成功,还在村里创办了实体产业,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生产力,形成了“主播+实体+农户”的完整产业链。在创业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种模式不仅让传统手艺得以传承,还让乡亲们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产品年销售量800余吨,这一数据彰显了他们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成效。
乡村振兴需要这样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农人。郭铖铖夫妻俩身上不仅体现出敢拼敢闯的创业精神,更彰显了“先富带后富”的责任担当。据了解,他们正在培养电商人才、拓展产品品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郭铖铖夫妻俩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其一,善用现代传播手段,以清新自然的方式展现乡村魅力;其二,实现线上流量与线下产业的良性互动,避免“网红经济”的昙花一现;其三,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这些经验对于各地推进乡村振兴都有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还需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推进,需要更多像郭铖铖夫妻俩这样的实践者。
当流量热度转化为产业温度,当青年的梦想照亮乡村的未来,我们相信,郭铖铖夫妻俩的故事只是返乡创业青年火热实践的缩影,与时代共振,追梦乡村的故事会越来越多,广袤田野上必将涌现更多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