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高考
□ 张保泉
1999年,我上高三。
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我心里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有对高考的莫名恐惧。日子一天天被推动着向前滑行,无声无息。
我们的年级组长老杨,是一位退休又被返聘回学校的老教师。当时,他总是把钥匙挂在屁股后面,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惹得我们忍不住笑。
这个“老头儿”,是上天派来缓解我们压力的吗?虽然他平时对我们很严厉。
开考前动员会的时候,老杨对我们说,一定要认真复习,争分夺秒抓住这最后一个月,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不要没考好,又回来复读了。先说明,我可不想在这里再见到你们!真要回来了,你可以很“自豪”地跟人家说,我高考考了“两个世纪”。我们听了之后都哈哈大笑起来。现在想来,老杨的话不仅幽默,还意味深长。
确实如此,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高考是改变人生的一个重要机会。如果抓住了,一生的轨迹可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只可惜,当时的我太年轻,没能理解其中深意。
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学校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当时我们文科7班对抗的是文科6班。正当双方剑拔弩张地你来我往、拼命鏖战的时候,绳子上的红标线忽地向6班移去,兵败如山倒,我们立马溃不成军,裁判宣布6班获胜。
后来我们得知,原来是学校烧锅炉的老王,从6班拔河队伍的后面经过时,拉着绳子使了一把劲儿,为6班助了一臂之力。虽然当时我们都很不服气,但毕竟是场游戏,在说说笑笑、吵吵闹闹间,也缓解了我们紧张的情绪,调整了我们的心理状态。
高考的日子很快就到来了。当时考试是在7月,那几天天气异常炎热,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聒噪,扯着嗓子喊着:知道了呀,知道了呀。是啊,树上的知了都知道了,可是我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复习好,就这样匆匆忙忙上了考场。到最后一场考试完毕的铃声响起,我知道一切都尘埃落定。窗外,知了还在不停叫着,知道了呀,知道了呀。我想这次我是真的知道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真正内涵。
已经记不清当时高考的试题是难还是容易,但自己发挥得不好却是事实,平时擅长的语文、英语考得很不理想。能记得的,是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许是作文跑题了,也许是……现在再回过头看看这个题目,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内容可写,但都已于事无补。时光匆匆,不言不语,却总让人又爱又恨。
成绩揭晓,我只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记得当时班里有一位平时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同学,高考时超常发挥,考上了武汉大学。其他同学也都考得不错,这让我一度感到十分自卑。暑假两个月,我一直待在家里,没有出门,没有和同学联系。吃吃喝喝,看看书,听听广播,再就是练练字。录取通知书还是邻居上高二的女儿捎回来的。
两个月的宅家生活,我的体重也由原来的100斤增长到120斤。老师、朋友还有一些同学劝我再回学校复读一年。可想到高三起早贪黑、毫无趣味的生活,我果断拒绝了。
到了大学,我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活动,日子过得可谓有滋有味。但多少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会陷入回忆当中。人往往就是这个样子,正在经历的时候,觉得处于无尽的煎熬当中。但从这段经历当中走出来的时候,却又会觉得是那么亲切,那么让人怀念。
我经常在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会不会选择复读?也许会吧,但世上毕竟没有卖后悔药的,所有的结果最终都要由自己承担。
大学毕业之后,我又回到了校园,成为一名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我经常劝告自己的学生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青春,珍惜当下,用拼搏为自己的青春涂上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