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队成立
当好师生家长心理健康守护者
□ 沈欣欣
“今晚7点30分,我们开始第一次心理志愿者培训,各位老师收到请回复!”3月20日一早,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分局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徐婷在微信群里下发了培训通知。当集结号响起,群成员纷纷响应。
“参加本次心理援助活动的25名老师,都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其中,大部分老师参加了2020年疫情期间心理热线援助活动,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徐婷说。如今,疫情反复,我市中小学校授课转至线上,广大学生和老师心理压力增大,这个时候,是他们上“战场”的时刻了。
“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安抚一位烦躁不安的来访者?针对线上教学引发的亲子冲突问题,如何解决……”视频培训开始前,徐婷对每位老师进行了心理志愿者前置考核,通过考核了解老师们的专业素质,让老师们熟悉心理志愿服务流程及基本内容,为提高心理服务质量,建设素质过硬的心理援助服务团队提供了保障。
“能去倾听是一种幸福,志愿服务收获信任。”“有人守护他人的身体健康,我们携手守护心灵净土。”培训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并表示疫情期间一定守护好广大师生、家长的心理健康防线,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为了积极应对疫情,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分局组织成立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团队,并于3月18日下发了《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开通疫情期间心理援助服务热线的通知》,及时开通服务热线电话,为受到疫情影响的广大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师生和家长疏解因疫情、网课学习等带来的紧张和不适情绪,增强心理应对能力。
据统计,自3月18日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到求助信息20余条,心理志愿者们认真倾听,用心疏导,有效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不安情绪,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认同和好评。
相关链接
疫情期间 巧妙化解亲子冲突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
□ 沈欣欣
“您好,老师,快帮帮俺吧,我实在拿这孩子没办法了。”3月19日早上8点,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分局心理健康志愿者王桂华接到辖区居民焦女士的求助电话。
“您先不要着急,慢慢说,我在听。”王桂华一边耐心地安抚焦女士的情绪,一边询问具体情况。
原来,由于疫情,聊城中小学授课全部转到线上。焦女士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超(化名)因沉迷手机游戏,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焦女士试图说服教育儿子,与孩子产生激烈冲突,孩子不吃饭,也不学习。这下,可难倒了焦女士,无奈之下,她拨通了志愿者王桂华的电话。
通过与焦女士沟通,王桂华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小超属于自控力较差的孩子,玩起游戏来没有节制;另一方面,焦女士对儿子一直比较溺爱,所以孩子有恃无恐,得不到满足就以不吃饭、不学习相要挟。
“出现这种情况,我很理解您的心情,作为家长,您应该用温和地说服教育代替抱怨和指责,耐心倾听孩子的意愿,学会用温柔坚定的语气拒绝孩子无理的要求,如果只靠发脾气,孩子会出现叛逆心理,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了。”王桂华用同样身为母亲的身份共情来访者,耐心劝导。
“感谢王老师,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回去和孩子好好沟通。”一番引导后,焦女士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当天下午,王桂华打电话回访,焦女士表示,儿子小超已经正常吃饭、学习了,自己会多陪伴孩子,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如何在疫情期间化解亲子矛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积极成长,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分局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徐婷表示,和谐的亲子关系建立在正常的家庭生活基础之上。虽然疫情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作为家长要尽可能恢复家庭以往的生活节奏与模式。在与孩子真诚沟通中理解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家长要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我想聊的话题”的平衡点,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不急于对孩子的想法给予评论和纠正,即使孩子有一些不恰当或不正确的想法,也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去引导。站在孩子的“背后”而不是“对面”,为孩子提供恰当的帮助与指导。当孩子在生活中碰到问题或与父母产生矛盾时,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与孩子站在“一条线”上积极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