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火种”点亮19岁青年新生
——聊城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
□ 兰菲 杨秋宜 刘庆功
19岁的小宇(化名)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住了50天后,如今已顺利出院。一个多月前,一份来自素不相识之人的珍贵“生命礼物”——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成功在他体内“扎根生长”。这份无私的馈赠让小宇摆脱了病痛的阴影,重燃起生活的希望。
2024年7月,小宇突然发现自己颈部有肿块,母亲带他来到聊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经过一系列相关检查,小宇最终被确诊为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三个字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小宇的母亲,她瘫坐在诊室的椅子上,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别放弃,还有希望。”聊城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安慰她说。
医生告诉小宇的母亲,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生存率,她就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上面。然而,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在亲属中未能找到与小宇HLA基因分型完全匹配的供者,亲缘半相合移植风险又异常大。希望,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
陌生人毫不犹豫地捐献
聊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医护团队不会放弃任何一名患者。通过多学科会诊,反复讨论、评估,该团队为小宇指出另一条充满希望但也充满未知的道路:寻找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令人惊喜的是,在中华骨髓库庞大的志愿捐献者资料中,有一位陌生人与小宇的HLA基因分型全相合。这位身在远方的好心人,得知自己与小宇配型成功的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伦理审核,顺利完成了动员和采集程序。342毫升外周血干细胞(数量远超移植所需),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并运至聊城。
一封信与造血干细胞“同行”
今年4月28日,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从济南被安全护送至聊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与这份“生命火种”一同抵达的,还有那位捐献者写的一封信。
信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满是朴实而真挚的祝福与鼓励。捐献者希望小宇勇敢坚强,早日康复,去拥抱属于他的美好未来。这封没有署名的信,让小宇和守护在旁的医护人员瞬间红了眼眶。
专业团队护航移植全过程
聊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医护团队精心制定了移植方案,这份造血干细胞被顺利输注到小宇体内。移植成功,仅仅是漫长征程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术后。血液科医护团队如同精密的“生命守护系统”,24小时密切监测小宇的嵌合状态、血象变化,一丝不苟地为其进行精细化抗感染治疗和免疫抑制剂调控。该院护理团队也全程守护,从移植舱内严格的无菌操作,到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标准化的护理方案,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小宇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
移植后的第14天,小宇的中性粒细胞成功植入,这意味着新生的造血系统开始工作。第20天,他的血小板稳定回升,脱离了输注依赖,同时STR-PCR检测证实,供者的细胞在小宇体内实现了完全嵌合。
如今,小宇带着满心的感激与重获新生的喜悦已出院。复查结果显示,他体内已检测不到微小残留病灶。这个曾被病痛折磨得苍白无力的小伙子,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封没有署名的信,被他郑重地收藏起来,因为那是一份来自陌生“亲人”的、永不褪色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