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憩
○ 刘云利
盛夏之日,昼长夜短,午间小憩,能缓解疲劳,最为惬意。只要能酣然入睡,哪怕几分钟的时间,也足以纾困解乏。
这几天,单位旁边的马路正在进行修整。烈日之下,新铺的沥青散发着灼人的热气。吃罢午饭,我与同事绕路漫行。行至一片树荫之下,看到几个工人师傅正在午休。午休方式极其简单:地上铺着一条蛇皮袋子,他们头枕着铁锹把,蜷缩着身子,却睡得香甜安然。路人从身边缓缓走过,汽车从马路上疾驰,都未能惊扰他们的睡眠。
散步完,我便回到我的“寝室”——档案室午休。我的午休用品很简单,一张行军床、一床褥子、一个枕头、一床毛毯,好在室内装有空调,不至于热得大汗淋漓。然而,我躺在床上不能马上入睡,非得刷几个短视频、浏览几篇文章,才能渐生睡意。我想,我之所以不能很快入睡,大概是不如工人师傅们那样劳累的缘故吧。如果我也像他们那样头顶烈日辛苦忙碌,一定能快速入眠。由此,我更加体会到体力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
我女儿在一个走读中学就读,中午不能回家,学校也没有宿舍,只能在教室里午休,但午休的方式让人心疼——只能把一个抱枕放在课桌上,趴着入睡。冬日尚可,夏日就难捱了,教室里没有空调,温度本来就高,再搂着一个厚厚的抱枕入睡,难受劲儿可想而知。女儿告诉我,初一至初三,很多同学都没有午休的习惯,老师来检查的时候,他们或假寐,或看书,老师一走,教室里便立刻嘈杂起来。到了初四,课程紧张,他们才会睡一会儿缓解疲劳,但每次醒后都汗湿衣襟。
女儿的午休,让我想起自己儿时的午休。记得上小学时,我没有午休的习惯。炎炎烈日,父母中午不能下地干活,就会睡一会儿,但放暑假的时候,我就成为他们的负担。母亲让我午休,我假装睡着,等她睡着以后,我就偷偷溜出去,和伙伴们疯玩,或去河边钓鱼,或去池塘里抓泥鳅,或去树林里捉知了。有时候,我们会到瓜田里偷西瓜,看见一个大的,不管熟不熟,拽下来就跑,躲到树荫下,一起分享。乡里乡亲的,就算发现了我们也不追赶,但遇到家长,就会告我们一状,这时候,我们挨的不是一顿骂就是一顿打。多年以后,我同伙伴们聊起那段不光彩的往事,还会忍不住笑。
夏日午休的方式还有很多,有在汽车驾驶座上小憩的,有在公园的亭廊里小寐的,有在马路边的长椅上打盹的……午休的方式不同,时间也长短不一,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解乏。
诗人午休还能入诗成句。唐代的柳宗元贬居潮湿、闷热的永州时,一次午休醒来,诗意大发,挥毫写下一篇《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一副闲适自得的样子,看来,他早已将被贬之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此说来,夏日午休,益处多多,如有闲暇,不妨小憩,放松身心去感悟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