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夜经济”热起来更能热得久
□ 侯莎莎
夜幕降临,城市霓虹闪烁、游人如织。从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同心湖畔的露营基地到铁塔夜市的烟火气息,从保利大剧院的艺术盛宴到百大三联商场的智能家电消费,“夜经济”已成为拉动城市消费升级、激发消费潜能的新引擎。
如何让这股热度持续释放,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这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消费者参与;需要各方积极创新、凝聚合力,从精细化管理层面下功夫,在对接消费需求上出实招。
多元业态,“夜经济”活力之源。“夜经济”的持久热度,源于业态的多元化与创新性。聊城的“夜经济”已超越传统的“逛吃”模式,呈现出“食、游、购、娱、体、展、演”的全链条消费场景。例如:“云野湖畔·城市营地”将露营与水幕光影秀结合,让市民在“家门口”体验微度假的惬意;临清东宛园以非遗打铁花、夜光龙狮等演艺节目为核心,打造沉浸式夜游项目;“大冰的小屋·百城百校音乐会”以民谣为媒介,为年轻人提供情感共鸣的空间。这些新业态不仅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更成为城市文化IP的载体,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业态创新,离不开年轻力量的推动。在聊城,90后、00后摊主正成为“夜经济”的主力军。他们以“后备箱集市”、文创酒馆等形式,将艺术创意与商业运营结合,如米市街的“四文铜钱”小酒馆,以鲁迅文学为主题,赋予中式酒馆以文化内涵。年轻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趋势,是“夜经济”持续升温的关键动力。
政策赋能,为“夜经济”保驾护航。“夜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支持与基础设施的完善。近年来,聊城以打造“夜享水城”城市品牌为目标,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品质夜市和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夜经济”场景。注重“文化+商业”融合发展。以“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的历史底蕴为依托,将京杭大运河、水上古城等的漕运文化、非遗元素融入夜间消费场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让“夜经济”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道经济课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怎样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建设?怎样进一步完善交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升治安管理、噪声控制、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水平?答案是“精细化管理”。我市规范夜市管理,解决占道经营、垃圾处理等问题;统一规划铁塔夜市摊位、优化支付系统,打造出繁荣、安全、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此外,民警夜市巡逻喊话,让市民安全感爆棚。
以创新业态丰富供给,以政策支持优化环境,以温情治理保障就业,相信聊城的“夜经济”不仅能热起来,更能热得久。如此,夜晚的聊城会成为市民的幸福栖居地、外地游客的心驰神往处,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