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标签不能沦为虚假营销的噱头
□ 李丽
“防晒霜0岁适用”——一句看似贴心的设计,却是对科学常识的公然挑战:不足六月龄的婴儿根本不宜使用防晒产品。然而这并非个例,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更常沦为文字游戏:包装上卡通形象活泼可爱,配料表里却藏匿着与普通食品无异的糖盐含量,甚至更高。种种乱象警示我们,“儿童”标签正被扭曲为牟利工具,亟须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为孩子们打造一片消费净土。
儿童标签不等于安全承诺。商家牢牢把握父母爱子心切的心理——总想把最好、最健康的东西买给孩子。于是,“儿童专用”成为商家营销的话术,并取得了“点石成金”的效果。然而,央广网记者调查得知,贴有儿童标签的食品价格翻倍,却未必物有所值。所谓“儿童牛排”,可能只是普通牛肉切割得更小;“儿童奶酪”的钠含量竟比普通款还高。当产品品质名不副实时,就可能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而不单单是为溢价买单了。据中国之声记者调查,今年3月,湖北武汉的张女士在网购平台上选购了一款儿童防晒霜,商家宣传“0添加”、敏感肌可用,也无致敏成分,但她4岁的女儿使用后,却出现大面积疹子等过敏症状。
提升认知是抵御智商税的首道防线。面对眼花缭乱的贴有“儿童”标签的产品,家长须增加知识储备,理性消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儿童用品适用标准,比如儿童防晒霜,要有“小金盾”认证标识;关于“儿童食品”,我国只针对0—3岁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奶粉、辅食制定了相应标准,而3岁以上儿童的食品标准,目前还是空白。购买儿童用品,需先细读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而非被包装上的“儿童”二字或卡通图案轻易俘获。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夏群英介绍,能够满足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对营养需求的食品,才能真正称之为“儿童食品”。普通的食材,经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制作出来,完全能够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与其关注“儿童食品”,不如增加儿童饮食的健康知识。
完善法规与标准,加强监管,守护儿童健康。不让“儿童”二字沦为随意粘贴的营销符号,当务之急,是加快填补“儿童食品”标准空白,制定更严格、更适配儿童生长发育需求的安全与营养规范。同时,市场监管必须精准发力,对虚假标注、夸大宣传等行为施以重拳,让逾越红线者付出高昂代价。
当“防晒霜0岁适用”这类明显违背常识的营销话术不再招摇过市,当儿童食品真正名副其实,儿童消费市场才能呈现出一片晴空。这是愿景,更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