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园·大写意
○ 刘 斌
妻子精心打理的五十多平方米小菜园,渐渐葱郁起来了。油麦青翠,韭菜挺秀,洋葱吐绿,莴苣舒展,茄子挂紫,黄瓜垂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放眼望去,以黝黑泥土和整齐菜垄为底色,以层层叠叠的绿叶为衬托,竹架上垂挂的嫩黄瓜恰似点睛之笔,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写意画。
这方寸之地,却自有一番乾坤。翻土、整畦、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妻子为此奔波于集市,陆续添置了铁锨、钉耙、喷壶、水管、地膜、竹竿等工具,各类种子菜苗更是精挑细选。家中废弃的绳头、塑料袋、塑料桶也都派上了用场。晨昏之间,她的身影不是在菜园劳作,就是在前往菜园的路上。这般勤勉,倒似那军营中往来穿梭的士卒,自有一番“万里赴戎机”的架势。
俗话说“一分园子三分田”,道的是种菜之艰辛。我倒觉得,这小菜园里更多的是几分洒脱、随性与率真。爱那紫茄青瓜,便多种几株;不喜豆角洋葱,就少栽些。见邻人种了高粱,一时兴起也辟出一畦;听闻草木灰能杀菌,立时去烧饼店讨来一袋撒下。各家菜畦参差交错,你家的韭菜我家的椒,相互映衬,竟成就一番此起彼伏的田园景致。闲来踱入园中,邻里相聚,品评菜色,交流心得。时而因忘了某道工序惹来善意的笑声,时而又因收获的喜悦互赠时蔬——一把青韭换几枚鲜椒,寻常的传递间,最是人间烟火味。
不由想起苏轼的“东坡”。想必他也有一方不规整的菜畦,随手种些瓜果菜蔬。那园中定是疯长着闲适自在:有“闲庭信步”的从容,“云淡风轻”的豁达,更有“汪洋恣肆”的才情。正是这一方随性的菜地,滋养出“大江东去”的豪迈,“寒食帖”的苍劲,“一蓑烟雨”的旷达,更孕育出文人画里那傲骨的竹石。小小菜园,竟真成就了苏东坡大写意的人生。
十几年前,单位也开辟了一方菜园,划分给各部门打理。同事们或趁工作间隙,或利用班前班后,甚或牺牲周末时光,自发地来此修枝、浇水、除草。虽说是义务劳动,却无人推诿懈怠,反而在这方寸田园中,培养出了同事间的理解与情谊。犹记夏日清晨或黄昏,三五同事劳作个把时辰,汗水浸透衣衫,舒展了筋骨,滋养了神气。待到收获时节,每人分得些“战利品”带回家中,那份自豪与喜悦,至今想来仍觉温馨。
某个清晨,我抱着刚从单位菜园摘下的青椒回家,恰遇画家老李在院中对景写生。他支着画板,正对着妻子的小菜园勾勒线条。“你看,”他指着韭菜畦说,“这参差披拂的叶形,多像徐渭的狂草笔意。”我驻足细看,果然见晨光中的菜叶交错,在露珠映衬下呈现出“乱而不乱”的墨韵。
结识老李这样的画友后,我方悟中国画大写意的真谛。那是一种生命气象,酣畅淋漓,自由烂漫。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于皴染钩描之间,有的寥寥几笔,却满纸云烟;有的层层叠叠,却清新疏朗;有的大墨重彩,却气韵横生;有的逸笔古拙,却意趣天成。老李常说:“好画要似种菜,既需经营位置的匠心,更要随物赋形的洒脱。”看他描绘我家菜园,紫茄用没骨法点染,黄瓜以飞白笔勾勒,竟将寻常蔬果画出“蔬笋气”的清新。
这些画友活得何其通透!虽年龄不同、职业各异,却都活出了大写意的人生境界。晨起品茗论画,日暮已置身百里外的山野写生。他们既能描绘黄河奔涌,亦工于柴门小景;既摹山水气象,也写市井烟火。他们的笔墨,技进乎道而不落匠气,清雅脱俗而不失本真,豪放淋漓而含蓄内敛。最难得的是,他们的笔墨既遵循法度而不落匠气,追求清雅却未失本真,看似豪放挥洒实则内敛含蓄。一尾游鱼的灵动可见其精神追求,一片落叶的飘零能诉其胸中丘壑。
如今看妻子在菜园劳作,总觉她是在创作一幅活的大写意:以锄为笔,以四季为彩,在五十平天地间挥洒性灵。那些油麦的青、茄子的紫、番茄的红,何尝不是最本真的丹青?人生不妨也这般“大写意”,如种菜般随性自然,似作画般洒脱不羁。求学、处世、做事、交友间,少些拘束,多份灵性;少些计较,多些豁达;少些琐碎,多些淡泊,在耕耘与泼墨间,修炼那份“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