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网上求职,当心“馅饼”变陷阱

□ 李丽

“月入数万,吃住全包”“零门槛,海外高薪工作”……这样的招聘广告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然而当求职者怀揣梦想踏上“致富路”,等待他们的却是财物被骗、证件被扣,甚至被迫在诈骗窝点从事非法活动。诱人的“馅饼”,转眼成了吃人的陷阱。

人性的弱点是骗局滋生的温床。当前正处于求职高峰期,骗子利用人的贪念与侥幸心理,编造“快速致富”神话,诱使急于改变现状的求职者放松警惕。比如,有不法分子以招聘“游戏代练”“刷单员”为幌子,用“高额日结”诱骗押金、培训费,然后失联或找各种借口拒付薪资;有不法分子伪装身份,冒充名企HR,虚构“内部通道”,收取“疏通费”后销声匿迹;更有不法分子以“高薪工作、包吃包住、报销机票、专人接送”为诱饵,诱骗求职心切者出境,被迫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非法活动。骗子之所以屡屡得手,正是由于求职者的认知偏差与侥幸心理。

当然,不法分子之所以得逞,也不全是受害者的错。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漏洞,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不法分子的诈骗策略不断升级,一些诈骗广告常打着“正规劳务”的旗号,为骗局披上合法外衣;招聘网络平台责任缺失,审核流于形式,短视频平台成引流重灾区,跨平台作案(A平台发广告、B平台沟通、C平台收款)逃避追踪;传统监管规则滞后于犯罪手法的不断翻新,跨境犯罪侦破难度大。普通求职者在信息迷雾中,很难看清所谓“高薪工作”的真面目。

整治网络招聘乱象,让求职者有效“避坑”,需要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求职者要破除侥幸心理,对所谓“活少钱多”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多留个心眼儿,多查多听、多商量多防备,谨防“钱职两空”。作为平台,在内容审核上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对“高薪”“躺赚”“出国”“无要求”等关键词重点筛查;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对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尽到保护义务。政府应降低求职者的维权成本,并鼓励受害者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倒逼网络招聘生态不断净化。

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核心支柱。纠治各类网络招聘乱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需各方守土有责——个人筑牢心防、平台筑牢技防、政府筑牢法防。唯有织密这张三维防护网,方能真正让求职者安心、用人者放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5-08-0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3960.html 1 网上求职,当心“馅饼”变陷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