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趣味盎然的大课间

□ 高明久

20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采取复式班方式授课。因为村里小学生少,学校一般把两三个年级的学生合成一个班上课。当时,我们村则是三个年级(升二年级的时候只剩下我一人,老师让我直接上了三年级),即一、三、四年级合成一个班,在一间教室里由同一个老师上课。老师先给最低年级的学生上课,让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自习,然后再依次给另外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

一般课与课之间班空较短,但是每天上午或者下午都有一个大课间。因为那时条件有限,没有体育课,大课间时间较长,我们便自由组合,玩些适合少年儿童的游戏。比如踢毽子、砸四角、滚铁环、弹琉球、跳房子、剪刀石头布、盲人摸象等游戏。

踢毽子

踢毽子,原本是女孩子们玩的。后来,我们男生也跟着玩起来。一开始的时候,我踢毽子不熟练,踢来踢去只能踢一个。并且,腿根本圈不起来,只会用腿梁子,随着小腿的抬落,腰一躬一躬的。这样,即便天再冷,我一会儿就出一头汗。

没过多长时间,我就找到了踢毽子的窍门——先把毽子直直抛上去,让它在自己面前尽量垂直落下来,一只脚去踢的时候,另一只脚要尽量站稳,保持身体平衡,踢中毽子时,也要努力把毽子踢向自己的前面,当它再次落下时就能很快地再次踢中它了。就这样,我踢得越来越多,曾经一次踢过几百个,直到老师吹哨子提醒我们该上课了才停下。

常规来讲,踢毽子应该踢鸡毛毽子,下面底座放的是铜钱。但是当时,哪有那么多鸡毛和铜钱呢?我们开动脑筋,动手把硬点的纸片剪成条状,下面绑上硬纸壳,硬纸壳比较轻,不容易踢起来,我们就会加绑一个废螺丝帽或者铁片。

滚铁环

在众多游戏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滚铁环。

这是如今已经被淘汰了的游戏。铁环由一个大圆环和上面套着几个硬币大小的小圆环组成。玩法是用一根带小钩的推杆推着铁环向前跑,看谁跑得快。记得当时老师曾经把滚铁环作为体育课的一个项目呢。

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看着这个游戏玩起来很有意思,就拿来铁环试着玩,谁知一玩才知道,它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呢。

为了能滚动铁环,我每天傍晚都抽时间练习,又向哥哥们学习滚动的技巧。慢慢地,我掌握了滚铁环的技巧,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

最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肯思考、多请教,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好。这也许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吧。

学会滚铁环之后,我开始渴望得到一个铁环,哪怕是一个简单的铁圈。一次,我发现合作社院子里废品回收堆里有一个铁圈,可以作为铁环用,便悄悄拿回了家。

父亲下工回到家知道了此事,态度十分严肃,说:“这是偷盗行为,再想要的东西,不是自己的都不能拿。”他把两个哥哥叫到一起,给我们讲了一则“贪小利误大事”的故事。

“不能小看这件事,有一就有二,如果成习惯性质就变了。”老人家不会说,但意思很清楚,就是“防微杜渐”,并逼迫我给合作社送了回去。

合作社的那个大爷笑着说:“知道错了就行,铁环送给你吧!”

但是,那个铁环我始终没用,而是放在家里作为警戒,铭记于心。

跳房子

下课后,我经常和伙伴月山、广珠、明申、明华分成两组,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用石块或者木棍画出一个又一个格子,有大的、小的、方的、圆的,这些格子就是我们的“房子”。游戏规则很简单,每个人轮流扔出小石头或者瓦块,然后根据扔出的格数,单脚或双脚跳跃到对应的“房子”里,途中不能踩到线,也不能跳错格子,否则就算失败。

因为我年龄最小,所以每次都是第一个上场。我小心翼翼地扔出小石头,它稳稳地落在了一个四格远的“房子”里。我深吸一口气,抬起一只脚,稳稳地跳到了第一个“房子”。

接着,我小心保持着平衡,继续向前跳,每跳到下一个“房子”,心里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当我成功地跳到最后一个“房子”并捡起小石头时,同伴们发出了欢呼声,我也感到无比自豪。

接下来其他四人轮流上场,每个人都展现出了自己的技巧和智慧。有时,我们会因为跳错格子而懊恼不已,但更多的是因为成功而欢呼雀跃。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我们感受到了竞争的快乐,也学会了互相鼓励和支持。

每逢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游戏还没进行完,老师的哨子就吹响了。老师给我们讲解,玩得高兴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这就叫“快乐”。

当然,小时候的游戏还有很多,诸如跳绳、捉迷藏、卷苫子等。这些游戏虽然简单,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欢乐,更是那份纯真的友谊和成长的记忆。每当想起那些日子,我总会感叹,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它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2025-08-1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4538.html 1 趣味盎然的大课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