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事为媒 展城市风采
——第三届山东青少年魔术大赛在阳谷举办
文/图 本报通讯员 商贺 刘逸飞
如何以文艺赛事活动为支点,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发展?
8月9日—10日,在阳谷县举办的第三届山东青少年魔术大赛,是对这个问题的生动诠释。
这是一场公益性质的赛事,只为给热爱魔术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展示平台。大赛分为少儿组(年龄6—11岁)、少年组(年龄12—17岁)、青年组(年龄18—45岁)三个组别,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演艺公司,都能报名参加。
以往在大城市举办的“魔术大赛”,这次却为啥“落子”县级小城阳谷?“之所以选择阳谷,是因为魔术、杂技与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杂技源于角抵,又名蚩尤戏,相传蚩尤率领的东夷部落活跃于山东阳谷等地,‘蚩尤首级冢遗址’就在阳谷,杂技在这里广为流传。魔术大赛在这里举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也让更多老百姓领略了魔术的魅力。”阳谷县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孙辉这样说。
几千年来,在聊城、在阳谷,杂技艺术长盛不衰,与儒家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紧密融合,不断传承与创新,形成独特风韵,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今年聊城市杂技团的《铃铛姐妹的存钱罐》《少年与魔幻球》《幻面变装·四重奏》3个节目,以优异表现入围了第三届山东青少年魔术大赛决赛。
“能看到这么多精彩绝伦、变幻莫测的魔术表演,很开心、很过瘾,这些小选手很厉害,希望今后有更多高水平的文艺表演和赛事在阳谷举办。”观众王晓星说。
举办高规格赛事,良好的赛事氛围是前提。近年来,阳谷每年开展文化惠民下乡进基层、送戏下乡、非遗走进图书馆、优秀文艺作品“六进”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达1500场;每年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广场舞大赛、戏迷大赛、民间文艺展演等活动100多场。同时,不断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形成活态传承、立体保护的非遗保护模式。积极开展非遗项目进乡村、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展演展示活动,切实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目前,全县共有非遗项目19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4项。
作为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魔术杂技在阳谷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阳谷县积极推动魔术、杂技走向市场,通过“非遗+夜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还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夜间消费新场景。在连续两年举办的阳谷啤酒节上,魔术表演成为“流量密码”,魔术《幻影飞鸽》等多种文娱表演,屡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魔术杂技,已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文体表演项目。
本届魔术大赛涌现出许多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优秀作品,既汲取了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入了时代特色,展现了魔术艺术的勃勃生机。同时,大赛为爱好魔术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将发现培养更多青少年魔术人才,推动山东魔术艺术繁荣发展。
“本届魔术大赛得到了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好评,今后我们将举办更多高水准的文艺赛事,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阳谷县文联主席高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