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假期带娃“相看两厌”,何解?

新华社记者 张涛 刘颖 陈浩明 鞠焕宗

暑假,孩子离开校园,迎来完全在家中生活的日子。本应是亲子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没想到在朝夕相处中逐渐“变味”,甚至“相看两厌”,家里成了亲子“战场”。

家长一句“要玩到几点啊你”,孩子一句“催什么催”。不少父母感叹:“孩子不听话,比上班还要累!”“让孩子听话怎么就这么难!”

北京居民刘女士的女儿4岁,平时在幼儿园乖巧听话,但暑假在家“不听话”的表现让刘女士感到疲惫不堪:“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按时吃饭,乖乖睡觉。”

哈尔滨的孔女士本来期待假期成为亲子关系升温的黄金时期,专门休假在家陪伴儿子,没想到连续不断的矛盾让家里变得“鸡飞狗跳”:“在家想跟他好好说话,他就是不听,就跟你拧着来,非得一顿吼、打几下子才老实。”

而在互联网上,网友用搞笑视频调侃“假期的父母”——要出门说“天天就知道在外面玩”,在家待着又嫌“一天到晚就在家待着”;吃肉多了嫌不吃菜,吃菜多了嫌不吃肉……父母假期的唠叨,成为学生每个假期要面临的“难题”。

暑假,亲子沟通中的“漏洞”被放到最大。专家认为,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仅集中在假期,而是贯穿整个育儿过程,成为家长们的“迷思”——“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呢?”

长期从事亲子关系咨询服务的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婧仪认为,孩子有自主意识,家长不可强求言听计从。信息爆炸时代,孩子接触更多信息、有更多选择,家长对“听话”的观念也要转变,应当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长期的不良沟通会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等心理状态。

如何建立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模式,刘婧仪给出三步流程:

第一步,听孩子说的话。家长要先学会倾听,听孩子说什么,表达对孩子的尊重,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知道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第二步,用智慧让孩子听家长说话。家长要用温和、平等的语气说话,不要带着负面情绪和批判态度沟通。用巧妙的方式,让孩子静下心来听家长的表达。

第三步,给出建议,达成共识。在倾听与表达后,父母提出建议,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最后在讨论中亲子间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样能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提高孩子的自主性。

但是,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听话”,并不代表完全放任。刘婧仪强调,需要父母在关键问题上设立不能妥协的底线,并“温和而坚定地”坚守这个底线。她说:“当孩子做出超越底线的行为时,有的家长会很愤怒地训斥孩子,但又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这就是既不温和又没有坚守底线,不利于孩子遵守规则。”

刘婧仪还介绍了“三分之一”原则,为亲子共同应对问题、达成共识提供思路——三分之一需要“强指令”,遇到孩子必须遵守的习惯和规矩等,要给出明确指令和要求,没有商量余地;三分之一的问题“给选择”,家长给出选择,让孩子半自主地做出决定;最后三分之一“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创造、定制方案,想办法解决问题和矛盾点。

“家长给孩子的应该是爱、关怀和陪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刘婧仪说。

据新华网

2025-08-1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4545.html 1 假期带娃“相看两厌”,何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