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里修欢喜
○ 刘胜前
清晨的咖啡香气袅袅,手机里快递物流更新的提示音叮咚一响——这些微小的雀跃如同散落人间的星子,串起我们前行的勇气。生活的本质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藏于灶台前升腾的烟火气中。当梁晓声在《人世间》里写下那个深夜起身的身影,“能大半夜从被窝里爬起来,给你倒水做饭的人,除了妈妈之外,也就剩下爱你入骨的人了。”一种朴素的道理被照亮:一生之重,不过饱餐与被爱;一生所求,不过温暖与良人;一生所爱,不过守护与相伴。
这画面如此平凡,却又如此惊心动魄。当睡意正浓时,有人愿为你揉开惺忪睡眼,在厨房燃起温暖的烟火——这毫不修饰的付出,正是心扉全然敞开的姿态。它可能只是爱人惦记的那碗炝锅西红柿鸡蛋面;或是清晨蒸锅里颤巍巍的鸡蛋羹,嫩黄表面凝着几滴琥珀色的香油。这些冒着热气的温柔,比任何誓言都更接近爱的本质。
原来,这世上最值得珍视的,莫过于两种人:不富,却愿为你倾其所有;很忙,却总为你挤出时间。梁晓声笔下那深夜起身的身影,便是对这两种人最温暖的注脚。他们从不计算得失,只凭一颗赤诚的心,在平凡处践行着爱的最高形式——正如周末清晨为儿女熬煮的排骨菌菇汤,文火慢炖三小时,菌香与肉骨鲜味交融成乳白的暖流;或是孩子放学回家时,刚爆炒出锅的酸辣土豆丝,醋香混着干椒的焦香从厨房漫溢到玄关。当土豆丝的脆爽在齿间迸裂,当菌菇汤的暖意滑入喉间,爱的密码便在这香味里悄然传递。
卢梭曾洞察教育的虚妄:“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真正的滋养,恰如那深夜的一碗热面,无声浸润心田。游本昌爷爷以一生智慧点化:“人生如戏莫虚假,戏如人生要真诚。”这真诚,正体现在灶台前为所爱之人调味的专注侧影里。
“开心”的真谛,便是让心门向光而开。它超越短暂的快乐,是心灵的全然舒展与释放。当围坐餐桌分享酸辣土豆丝的爽脆,当看孩子争抢最后一块软烂脱骨的排骨,心门便在食物的热气中悄然敞开。尼采对此有过深刻阐述:“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心理越健康。心理越是健康的人,越通透阔达,柔和从容。”这境界,恰如熬汤时的耐心守候——菌菇在汤里沉浮三小时才释放全部鲜味,如同爱需要时光的文火慢煨。
然而放眼尘世,常现一种悖谬:许多人形体日益丰盈,心灵却日渐枯瘦。现代人的肚子很大,度量却不大。人生最沉重而徒劳的开销,莫过于两件事:炫耀与比较。它们如无形的锁链,将心灵囚禁于他人目光的牢笼。当我们在社交平台炫耀虚假精致时,可曾想起自家厨房里那锅咕嘟作响的菌菇汤?可曾记得爱人吃到炝锅面时那句“我就喜欢吃这口”的赞叹?
真正的开心,是拥有选择的自由与勇气:“我可以推开门,走向世界;也可以关上门,走向自己。”这扇门的开合之间,是对自我疆界的确认与守护。认识自己的感受,理解其来龙去脉,有意识地调整方向——正如懂得女儿嗜酸便多添半勺醋,知晓儿子怕辣便少放两根椒。当油锅腾起青烟,当汤勺搅动浓香,我们已在烟火气中修行。
因此,何不将厨房视作修习“开心”的道场?当爱人吸溜着西红柿鸡蛋面露出笑纹,当孩子捧着汤碗说“爸爸的味道”,请珍视这些不计算时间成本的真心。心若锁着,金山亦是牢笼;心若敞开,陋室灶台也能照进满天星光。梁晓声笔下那深夜厨房的灯火,胜过人间万千华灯——它映照的不仅是锅铲翻飞的剪影,更是心门敞开的姿态。
开心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选择——选择让心扉如蒸腾热气的锅盖,向光、向爱、向生命本身敞开。当心灵不再设防,西红柿的酸甜、排骨的浓香、土豆丝的爽脆皆为滋养;当心胸开阔如海,油盐酱醋皆成风景。如此,我们才能在饱餐与被爱中,在温暖与守护里,活出生命的宽阔与从容。
推开那扇心门吧,你将发现——心之所向处,一碗炝锅面可慰风尘,一盅菌菇汤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