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隐形访客” 请警惕微塑料!

□ 郭廷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塑料的“微缩版”——微塑料,正悄然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隐形访客”。

所谓微塑料,就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微小颗粒来源广泛,一部分是初生微塑料,或是工业生产中的塑料原料;另一部分则是次生微塑料,主要是塑料垃圾在自然环境中,经过风吹日晒、机械磨损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分解破碎而成。更让人担忧的是纳米塑料,它能够穿透细胞膜,跨越血脑屏障,直接进入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

研究表明,微塑料进入人体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一是通过饮用水。即便看似干净的自来水,同样检出了微塑料。二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研究发现,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的内脏中富集了大量微塑料,尤其是贻贝、牡蛎这类滤食性生物,因摄食水中悬浮颗粒,极易积累微塑料。三是通过空气吸入。汽车轮胎磨损、塑料垃圾降解产生的微塑料会浮在空气中,在一些密闭空间里,合成纤维衣物脱落的颗粒也会形成悬浮污染。此外,当我们用塑料容器盛装热食或油脂食物时,高温和油脂会破坏塑料结构,导致微塑料从容器表面剥落,混入食物进而被我们摄入。

微塑料一旦进入人体,可能造成潜在健康隐患。研究显示,在人类血液、胎盘、心脏甚至大脑中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提示其具备在体内迁移的能力。微塑料表面可吸附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在体内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干扰免疫与内分泌系统,并对肠道、神经系统产生潜在影响。

面对微塑料的潜在威胁,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减少微塑料的摄入。饮水方面,通过安装带有过滤功能的净水器,或者将水烧开后静置并过滤,自来水在煮沸后形成的水垢可有效吸附纳米塑料,从而降低其含量。在烹饪和饮食上,购买食材时选择新鲜、未经过加工的天然食品,避免用塑料容器盛装油、酒、醋等食品。处理食材时,使用非塑料材质砧板,充分清洗生肉、海产品,食用时避开海产品的内脏和腮等部位。外出就餐时,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点外卖时,选择环保包装或可降解材料包装。在选择衣物和洗化用品时,优先挑选天然纤维制成的服装,使用不含塑料微珠的洗化用品,并正确冲洗,减少皮肤接触微塑料的机会。

(作者单位:聊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08-2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5386.html 1 身边的“隐形访客” 请警惕微塑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