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审丑侵蚀社会风气
□ 刘庆功
近日,一则“落马副行长出狱当网红”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肖某,某银行支行前副行长,因参与特大金融诈骗案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刑满释放后,他竟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以讲述犯罪经历和狱中生活为噱头,短时间收获2.2万名粉丝,直到平台出手处置,这场闹剧才暂告一段落。
在短短一周内,肖某便能吸引2.2万粉丝关注,这一现象反映了部分公众的素质令人担忧。这2.2万粉丝的关注行为,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猎奇心理。它揭示出,部分人群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缺乏应有的批判态度,对违背道德与法律底线的行径没有形成明确且坚定的价值判断。他们在关注过程中,忽视了肖某犯罪行为给众多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伤痛,也忽略了此类行为对社会金融秩序造成的严重破坏。这反映出部分公众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缺少应有的道德敏感性和价值辨别能力。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其实与当下网络空间中逐渐泛滥的审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网络中,审丑文化表现形式繁杂。部分主播用低俗言语吸引流量,脏话、“黄段子”频出;行为举止上,扮鬼脸、肆意舞动、当众做出抠鼻等不雅动作;穿着则以暴露为卖点,低胸装、超短裙屡见不鲜,甚至近乎赤裸、故意走光。还有人在“相亲”题材视频里宣扬不良价值观。
审丑文化的盛行对社会风气有着极大的侵蚀作用。将犯罪经历包装成可以炫耀和消费的“资本”,本质上也是审丑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现象模糊了公众对美丑、善恶的判断标准,尤其容易误导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让他们认为通过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来获取关注和利益是可行途径,从而扭曲他们的价值观。
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聚焦正向、有价值的事物,着力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对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家庭、学校和社会须共同努力。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引导他们关注积极、正面的事物。学校要加强美育教育和价值观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提高他们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社会层面,媒体和网络平台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减少对不良、低俗内容的传播,多宣扬正能量和积极健康的文化。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规范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对利用审丑、猎奇等不良行为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