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历史细节在现实功利面前失真
□ 刘庆功
绍兴鲁迅纪念馆那幅鲁迅夹烟的墙画,最近成了公共话题的焦点。投诉的游客孙女士担心有人模仿吸烟、危害孩子健康,这份关切可以理解,但把问题归咎于一幅还原历史的画作,恐怕找错了问题的关键。
认为去掉墙画中的烟就能阻止吸烟行为,显然高估了这一幅画的影响力,有点想当然。事实是,常吸烟的人,就算没这幅画也会找地方吸烟,不过是少了个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谈”的趣味由头。同样,不吸烟者也不会因看到画中夹烟的形象就会轻易吸起烟来。生活中酒局、社交场合的递烟场景远比一幅墙画更有影响,却很难动摇不吸烟者的坚持。真正让烟民点燃香烟的,是长期形成的烟瘾,而非墙上的一幅画。
至于有人拿鲁迅的“伟人效应”说事,这就更站不住脚了。人们纪念鲁迅,是因为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戳中了民族痛点,是因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风骨。烟民们即便借着墙画与鲁迅“隔空对谈”,他们关注的也绝非那支烟本身,而是源于对鲁迅先生的尊重与敬仰。大家凝视画中的他,无论是长衫飘飘的身影,还是指间那支烟卷,触动人心的始终是他作为“民族魂”的精神内核。这一刻,被鲁迅先生所感召的,也只能是他以笔为刃的批判精神、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而绝不是吸烟这一行为。
鲁迅墙画以真实历史为锚点,是完整历史形象的一部分。画中的烟,是他伏案写作时的陪伴,是他沉思时的寄托,人们看到这幅画,联想到的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而非模仿吸烟的冲动。
对于孙女士提出的担心有人模仿吸烟、危害孩子健康和二手烟问题,解决之道并不在于改变这幅墙画。纪念馆可以采取更为合理的措施,这也是其职责所在。可以在墙画附近增设醒目的禁烟标识,安排工作人员加强巡查劝导,或者划定专门的吸烟区域。这些措施既能维护公共健康,又不破坏历史的真实性,远比修改墙画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更具建设性。
历史的生命力,恰恰藏在那些真实可感的细节里。那幅夹烟的墙画,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吸烟的鲁迅,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在烟雾中思考民族命运的思想家。保护这样的历史细节,不是为了宣扬吸烟,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正是这些真实的细节,构成了我们理解先生风骨的完整拼图,剥离了它们,历史的肌理便会变得模糊,精神的传承也会失去鲜活的依托。
与其纠结要不要擦掉墙上的烟,不如多花点力气管好现实中的打火机。让纪念馆里的空气更清新,让历史的细节更完整,这两样其实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