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知多少

□ 曲喆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很多患者只在床上翻身或从床上坐起来时,感觉周围的物体快速旋转,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一分钟后,基本能恢复平静。这种情况,大多是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引起的,它还有一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耳石症。

何谓耳石症?简单讲,耳石症就是内耳中一些微小的“石头”脱落并“滚”错了地方,从而引发的眩晕。首先,了解一下“耳石”是什么。在人的内耳里有前庭感受器负责维持身体的平衡,前庭感受器包括半规管、椭圆囊、球囊,椭圆囊和球囊的表面附着一层由碳酸钙结晶构成的微小颗粒,这就是“耳石”。它本质上是正常的生理结构,就像微小“重力感应器”,帮助我们感知身体的静态平衡。正常情况下,耳石紧紧地黏附在椭圆囊和球囊表面,如果它们掉进了隔壁的半规管里,半规管里充满了淋巴液,当您的头位发生变化时,这些“小石头”就会在淋巴液里滚动,向大脑发送“天旋地转”的错误信号,大脑被这个信号搞糊涂了,于是引发了强烈的眩晕。

耳石症通常在头部改变位置时诱发,持续时间短暂,通常一分钟左右缓解,不会危及生命,通常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但一般不会有耳鸣、耳聋、肢体无力等症状。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位置试验”来诱发患者的特征性眼震和眩晕,判断耳石脱落的具体侧别和位置。

耳石症的治疗核心是“耳石手法复位”,根据耳石位置,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医生会根据耳石脱落的半规管位置,通过头位和体位的变化,利用重力的作用,引导那些“迷路”的耳石慢慢地“滚”回它们原来的家(椭圆囊),在那里被重新吸收。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效果却立竿见影。大多数患者只需要一次复位,眩晕症状就消失了,少数患者可能需要重复复位。

复位后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或进行低头动作,睡眠时尽量采取高枕卧位,以防耳石再次落入半规管内。

耳石症易发人群一般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耳石膜退化,脱落风险增大。其次,有睡眠障碍的人群,睡眠质量不好也会影响到耳石的稳定。患有突发性耳聋、骨质疏松等疾病,也可能诱发耳石脱落。因此,日常生活中,运动时注意保护头部,减少头部外伤风险;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中老年人群可适当补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降低耳石脱落风险。

耳石症发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突然眩晕,要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翻身、起床、躺下时要放慢动作。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5-09-0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5812.html 1 “耳石症”知多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