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穿越时空的启蒙

□ 秦爱喜

童年永远是最美妙的时光。它像花朵上的露珠那么晶莹透明,永远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我小时候无数次跟着母亲去位于高唐县琉璃寺陈营村的姥姥家,就像只快乐的小燕子忽前忽后围绕着妈妈。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路边一丛丛不知名的野花神气地仰着小脸,田野里碧绿的庄稼铆着劲儿往上长,我们欢快的步伐追逐着翻飞的蝴蝶,这是多么生动的田园画卷!

直到有一天懵懵懂懂地开始记事,发现姥姥家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姥姥家的北屋,正对门的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画的左右有一副对联。之前我没有留意过,这次便呆呆地立在八仙桌前,瞅着它们。

那时候父亲年轻,孩子少,没有生活之累,脾气还好。在姥爷跟前,刷杯洗壶、端茶倒水,称得上是个好女婿。我们去了,姥爷便坐在太师椅上,逗着我们姐弟玩儿。

姥爷见我端详字画,问我认识吗?我摇摇头。他慢慢解释:“这是一副经典对联: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我感觉这字和平时看到的字不一样。这句话和我会背的古诗也不一样。

“这是什么字?写得真大!”我问姥爷。姥爷说:“这是你老姥爷写的毛笔字,好看不?”

“好看是好看,可是,我不认识他呀。”大人们听了都忍不住笑。母亲一口茶喷出来:“连我都没有见过俺爷爷,你怎么认识呢?”其实,我想说的是既不认识这些字也不认识写字的人。因为当时年龄小,表达不出来。

我还发现姥爷家八仙桌后边的靠山几上摆着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字。姥爷告诉我,这是老姥爷用蝇头小楷写的家谱,记载着邢氏历代祖先的名字,几个儿女、嫁娶何人等。

虽然我不认字,仍感觉那字看起来很舒服。现在回想起来,那字非常干净,一笔一画棱角分明、清秀雅致,是我至今见过最漂亮的正楷字。姥爷说,老姥爷白天去私塾教书,下学回来在药房给人看病。他收了几个学徒,他们轮流跟着出诊、进药、抓药,晚上学习诊脉治病。现在高唐专治妇科病的邢大夫就是老姥爷的第三代弟子。

逢年过节,姥爷和姥姥早早起来,洒扫庭院,点火烧水,伺候老人吃过饭,便开始迎来送往。来看望老姥爷的客人,不管是坐轿的骑马的,还是步行的,一个个都恭恭敬敬。在姥爷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一个面容清瘦神情严肃的老人,在灯光下一丝不苟写字的样子。

弟弟翻到了一本毛笔画的山水画。姥爷说,这是老姥爷生前信手拈来画着玩的。弟弟开始模仿着画里边的小人和景物。对于我们来说,大概这是最早的艺术启蒙。

自从留意到老姥爷写的家谱,我们每年春节去姥爷家,弟弟都要细细翻看、欣赏。那本画册更是让他爱不释手,弟弟悄悄告诉我,画册一页右下角写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范仲淹的名句,应该也是老姥爷的志向。弟弟沉思了一会儿说,这辈子就该做个有志气的人。可以看出年幼聪慧的他由此深受启发。

上了初中,学校发了一本柳公权字帖,弟弟练书法,写的毛笔字像模像样,父亲一夸奖他,我就不服气,觉得没什么难的。我花五毛钱买了一支毛笔,盛一碗清水,在桌子上练字,不过是照葫芦画瓢。偏偏弟弟说我三分钟热度,于是,我就跟他较上了劲,非得坚持下去不可。我一有空就写,春节时则必写。写春联也是我们姐弟大显身手的机会。那个年代课本上有几副对子,翻来覆去地被我们写腻了。于是,我们除了写字,还自己编对联。过年走亲串友的人,听说是孩子们写的对联,都驻足欣赏,礼貌性地夸奖几句,我和弟弟有些许得意。

后来,我当了教师,因为懂得书法,我指导学生书写时得心应手,屡次得到领导表扬。弟弟刚参加工作那年还在全国青年书法比赛中得了银奖。尽管如此,我们每每看到老姥爷写的字,都会暗暗告诫自己,这字和老人家差得远着呢,还得加把劲儿才行。

老姥爷应该没想到过,多少年后,他留下的笔墨启迪了重外孙辈的心智,激活了他们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弟弟这位少年郎,一路拼搏走出乡村,走进省城,拥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差事,替老人家圆了心中的梦想。

2025-09-1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5916.html 1 穿越时空的启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