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感恩教育沦为作秀表演
□ 张颖
近日,河南郑州中牟一中学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发争议:活动现场播放着煽情的音乐,家长跪地搭“人桥”,学生被蒙住双眼从家长身上踩过。
学校组织这一活动,初衷或许是让学生感受“父母的托举”。然而,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极端手段,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既践踏了家长的人格尊严,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终沦为一场荒诞的“作秀闹剧”。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一环。但当下诸如“集体给家长洗脚”“跪拜父母”“感恩演讲”之类的感恩活动,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正的感恩从不需要表演,而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刻意制造一个大场面,用煽情音乐和夸张语言渲染现场气氛,或许会让孩子产生一时的亏欠感,但是用愧疚“驯服”的孩子,难以学会真正的爱与被爱。
爱是双向的,也是平等的。父母的托举,是日复一日的陪伴和付出,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上的,感恩教育也应如此,不必非要刻意引导,更不应靠“作秀”、搞活动强行推广。学校固然肩负着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的教育责任,但这类作秀式的团建活动,如同摆拍的劣质短剧,又怎么可能把“感恩”的种子深深植入孩子内心?当感恩变成一场“下跪、磕头和流泪”的表演,真心就成了廉价的道具,其教育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真正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不是表演出来的孝道,更不是通过制造愧疚感来强迫表达。学校应创新教学方式,将感恩教育融入课程与校园生活中,搭建双向的沟通平台,避免单向的强硬灌输。教育部门也要把此类活动的审核前置,不能总靠学生举报,更不能任由教育探索“先斩后奏”。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体谅与担当,而不是把父母“踩在脚下”。唯有让教育回归育人向善的本质,才能让爱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