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滴善行积蓄城市发展软实力
□ 李丽
近日,《聊城晚报》的几则报道,在阴雨绵绵的日子,为读者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灯。无论是爱心团体与企业接力帮扶异乡困境家庭,还是“红邻书记”李洪祥把一件件实事儿办到群众心坎儿里,抑或是莘县世纪包子铺每周两天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腾腾的包子——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共同绘就了一座城市民生温度的新图景。
把群众小事当成“天大的事”的社区工作者、默默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慈善组织、关注弱势群体并付诸行动的爱心企业家……这些点点滴滴的凡人善举,汇聚成了这座城市向上向善的力量。
一座城市的大爱,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在帮扶困境家庭的链条中,热心市民的及时反映、社区工作者的迅速行动、企业与慈善组织的爱心接力,环环相扣,织就了一张温暖的守护网。“红邻书记”李洪祥之所以能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儿上,正是因为他真正走进了基层、走进了群众心里。而包子铺老板的爱心,就藏在每周两天为环卫工人准备的那份热气腾腾的餐食里。
这些故事为何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诠释了一座城市对普通人的真诚关怀。向困境中的陌生人伸出援手,在寒风中递上一杯热水,在工作中多一份超出职责的用心——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折射出市民的文明素养。这些善意,既源于对城市的认同,更是对“陌生人社会”的温柔回应。正是这样的市井温情,让异乡人在聊城感到踏实和安全,让本地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一座真正温暖的城市,不仅在于高效的公共服务,更在于搭建起善意流动的平台——让愿意助人者有渠道、有保障,让需要帮助者能被看见、能得安心。近期聊城涌现的一系列暖心故事,正是“城市治理”与“市民自觉”的同频共振,让城市大爱形成了可感知、可传递的良性循环。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温暖,正成为聊城一张独特而闪亮的城市名片。
当爱与温暖融入一座城市的发展基因,便凝聚为独特的软实力——它既能吸引人才与资本的汇聚,更能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