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诗与远方”更应被看见
□ 侯莎莎
近日,聊城籍北漂女骑手王晚的新书《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引发关注,该书在当当纪实文学新书榜中位列第7。这位90后女骑手以亲身经历为题材,用平实的文字记录外卖员的生活,被网友评价:“写得真好,没有华丽辞藻,但赤诚到极致。”
近些年,来自各行各业的写作者层出不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写下“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的外卖诗人王计兵;在菜叶和鱼腥味中观察“命运的称重计价”的菜场作家陈慧;在发动机轰鸣声中,感受心脏“爆裂的巨响”的矿工诗人陈年喜……这些大众眼里的普通劳动者,纷纷拿起笔来写自己、写他人、写众生,汇聚成新大众文艺图景中一块块耀眼的拼图。
从生活现场迸发出的文学力量。“素人写作”最动人的特点在于其扎根生活,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里,还原真实的生活和炽热的情感。王晚在书中细致描摹了外卖员“在哪里吃饭、上厕所”的日常,亦未回避其作为女性骑手所面临的月经紊乱、体力透支等困境。这种“一手文字”同样体现在“外卖诗人”王计兵身上。“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他以清醒、悲悯、睿智的诗句,从容表达小人物的生命价值。这些创作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题材边界,以鲜活的生活体验赢得读者共鸣。
多元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了发声渠道。借助互联网、短视频平台、文学网站等多元载体,如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能轻松拿起笔,将生活的酸甜苦辣编织成故事,其中也有专业力量在背后助推。2022年7月,王计兵的一首不足百字的小诗《赶时间的人》被诗人陈朝华分享到新浪微博,引来2000多万网友关注、10多万网友转发点赞。非虚构平台或人文杂志也对其作品进行收录、包装。《我是范雨素》发表在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原创平台“正午故事”,《我在北京送快递》发表在《读库》。这些平台在选题上更具灵活度,既能对内容“深耕细作”,也善于挖掘创作者自身的丰富性,让文学焦点从猎奇式的身份标签,回归到作品本身的价值。
在陌生人社会中重建连接。人们渴望了解“附近陌生人”的生活,“素人写作”因此走红。这些文字成为人们了解彼此的窗口。微信读书App用户“a wing”这样评价《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被作者的赤诚、可爱所打动,仿佛和老朋友一起聊分别以后的遭遇感受、谋生的艰辛,是那样的亲切坦荡、毫不矫情。” 这些创作不仅满足了公众对“具体而微世界”的发现愿望,更促使读者反思结构性的社会问题。
文学并非殿堂之上的奢侈品,它也可以是灶厨间的锅碗瓢盆。这些创作者的陆续涌现,让我们共同见证了文学创作群体的扩容,感受到文化活力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