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餐饭“烹出”社区治理新活力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11月12日清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幸福食堂”的玻璃门刚打开,76岁的张桂兰就挎着布兜走进来。

“张师傅,今天的小米粥熬得稠不稠?”她晃了晃手里的红色积分卡,朝后厨亲切地打招呼。这张积分卡是她上周帮邻居代买药品、参与楼道清扫换来的“信用凭证”。

食堂内,志愿者李敏忙着给老人盛饭,这热气腾腾的场景,正是新华路街道以文明实践赋能社区治理的生动写照。

曾经,新华路街道社会治理面临服务碎片化、群众参与度低的难题。自去年起,街道探索“1+8+N”文明实践活动体系,以1个街道实践所、8个社区实践站为核心,联动47支志愿服务队伍和20余名文化合伙人,将服务精准送到居民家门口。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姚强介绍,他们靠“三微”机制(构建微网格、强化微服务、推进微治理)织密服务网络,网格员每周走访,收集“老人做饭难”“孩子没人带”“想学智能手机”等居民需求,再转化为具体服务项目。如今,“雨润童心”假期托管班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智慧助老”课堂让百余位老人学会了视频通话,15个特色服务项目也让社区服务品牌越擦越亮。

“服务换积分、积分兑服务”的模式,更成为激发社区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在西胡社区的“积分超市”,志愿者胡海英用积分兑换了一袋洗衣粉。“上次帮李奶奶打扫卫生积了50分,参加文明宣传又积了30分,你看,这积分很快就能‘变现’,实惠看得见。”她指着墙上的“诚信商家联盟”名单说,凭积分卡去门口理发店理发还能享受八折优惠。自2024年“积分超市”运营以来,已发放积分1.2万分,居民累计兑换服务与物品800余次。

11月11日,傍晚时分的东陶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聆心益行”心理服务站的志愿者与居民围坐畅谈;不远处的“文化惠民”演出现场,由“文化合伙人”带领的舞蹈队在排练。“以前退休在家闷得慌,现在每周来跳舞,还能帮忙组织活动,感觉自己又年轻了!”62岁的队员陶女士擦了擦额头的汗说。截至目前,街道文明实践活动已累计惠及居民2.3万人次。

如今,新华路街道的文明实践已从活动式走向常态化,从政府主导转向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实践不是一阵风,要真正扎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说,街道将继续深化“文明实践+”模式,整合更多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每一位居民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幸福感。

2025-11-1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8799.html 1 一餐饭“烹出”社区治理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