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拾遗”公益课堂带孩子邂逅非遗面塑
本报讯(文/图 记者 吕晓磊)11月9日上午,第二十五期“光岳拾遗”非遗公益课堂在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开课。活动以“非遗面塑・柿柿如意”为主题,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技艺与吉祥寓意相结合,为孩子们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课堂上,面塑老师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详细拆解了面塑“柿子”的制作流程。从面团的选取、色彩的调配,到“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核心技艺,老师逐一讲解示范,让孩子们快速掌握创作要领。在老师和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化身“小小守艺人”。揉、捏、搓、挑之间,原本朴素的面团慢慢变成一枚枚色泽暖亮、形态饱满的“柿果”,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孩子们的专注与创意。
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练就了指尖技艺,还在体验中读懂了非遗的深厚内涵。从观察柿子的自然形态,到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大家沉浸在动手创作的乐趣中,对郎庄面塑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有了直观感受。一枚枚栩栩如生的面塑“柿子”,寄托着“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也将非遗传承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作为光岳楼管理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的公益活动,“光岳拾遗”非遗课堂始终以“守艺传承”为初心,让非遗走出展柜、走进生活。每周一期的公益课程,通过面塑、剪纸等多元非遗项目,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让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所承载的历史温度与匠心。
“我们将持续丰富公益活动内容,推出更多特色非遗课程,让非遗技艺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在日常浸润中滋养心灵,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聊城市光岳楼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福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