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揭开精神类疾病的神秘面纱

开栏的话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长期心理亚健康有可能诱发各类精神类疾病的发生。为提高群众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认识,即日起,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联合聊城日报社推出《幸福之窗》栏目,每期一个主题,介绍精神类疾病的相关知识,带领读者认识并了解精神类疾病,做到有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从而提升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素质。欢迎关注。

■ 鞠圣娇

之前开朗活泼的小伙子,现在沉默寡言;之前不苟言笑的中年人,现在说话不着调、惹人烦;之前爱打扮的小姑娘,现在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当一个人的脾气性格、言语及行为发生了极具反差性的改变,应该考虑其精神活动出现了异常,即罹患精神类疾病。

“精神类疾病早期不易被发现,患者的家人可能只是认为患者的性格发生了改变,不会认为是疾病。”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刘广敬从事精神疾病诊疗工作30余年,4月22日,他告诉记者,一些患者因为精神类疾病带来的躯体不适,首次就诊往往选择综合性医院,还有的患者羞于承认自己有精神类疾病而不就诊,耽误了治疗,从而引发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轻生等后果。

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出现了异常?针对这个问题,刘广敬介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判断: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比较,看是否有明显改变;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活动比较,看是否有明显差别,某种精神状态的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环境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当一个人与他人发生激烈争执后,产生不满情绪,怀疑他人可能会伤害自己,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如果凭空怀疑陌生人议论或要伤害自己,就属于异常现象,应及时到正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精神类疾病患者就诊后,医师主要通过与患者、知情者(患者的家属、朋友、同事等)交谈和观察来采集病史,了解患者症状、病程,并使用一些精神症状评定量表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还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患者是否为药物、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严重躯体疾病及脑部疾病等因素引发的精神异常,了解得越细致越有利于判断病情。刘广敬每次接待首诊患者都需要半小时以上。即使这样,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就诊可能因为主要表现为抑郁症状被诊断为抑郁症,当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躁狂发作后,才能明确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类疾病可以“治愈”吗?刘广敬说,大部分精神类疾病病因不明,和个人性格、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治疗要因人而异,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有些患者,尤其是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用药来维持治疗。曾有个患者因精神分裂症入院,痊愈出院后,多年来一直坚持服药,每当患者感到周围的人议论或要伤害自己时,都会及时来医院就诊。如今,他症状控制良好,未再出现过激行为,生活工作如常人。如果担心吃药伤害身体而自行停药,或者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复诊,都有可能导致疾病复发。

2022-04-2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1060.html 1 揭开精神类疾病的神秘面纱 /enpproperty-->